】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從香港看兩岸關係新變局
http://www.crntt.hk   2025-01-16 13:37:55
李風
李大壯
  中評社╱題:從香港看兩岸關係新變局

  主辦: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 中評智庫基金會

  督導:郭偉峰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

  主持人:李 風(香港)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所長
  評論員:李大壯(香港)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
      邵善波(香港)新範式基金會總裁
      劉瀾昌(香港)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
      宋小莊(香港)前深圳大學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教授
      羅祥喜(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高級研究員
      束 沐(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研究員

  執行人:羅祥喜 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
      王 平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
      郭至君 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

  時間:2024年9月27日
  地點:香港亞太戰略安全研究所會議室

  李風:開場白

  感謝各位參與此次思想者論壇。當前台海局勢更加嚴峻複雜,賴清德相較蔡英文更加猖狂謀“獨”挑釁,不顧一切執行“台獨”路線。外部勢力干涉台灣問題亦愈發激烈,反“獨”促統事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同時,台灣內部反“獨”力量也在壯大,越來越多台灣民眾不認同賴清德路線,希望和大陸交流合作,希望台海和平穩定,更多台灣民眾和民進黨劃清界限,不希望走向戰爭。大陸牢牢掌握台灣問題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對激進“台獨”分子有更多辦法、更好手段精準處理,決不讓“台獨”得逞。

  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了27年,有很多經驗和教訓,在座都是香港智庫菁英和重要人士,多年處理對台工作和研究台灣問題。香港如何在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希望香港有識之士在這方面多提供智慧、意見和方案,為祖國統一做出獨特貢獻。

  李大壯:520後台海局勢新變化、新風險與新機遇

  我近期赴台期間,在台北進行了十幾場交流,與不同背景和界別的人士深入討論。我也藉此機會在不同場合分享並宣講《解析三中全會精神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在同一時段,台灣政壇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進黨的鄭文燦被檢調部門正式起訴,民眾黨的柯文哲則被拘留調查。這些事件對2026年和2028年台灣地區選舉的影響深遠,預計將對未來4至8年的島內政治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鄭文燦和柯文哲案
  對未來幾年台灣政局影響重大

  民進黨在“立法院”未阻止“藍白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避免柯文哲的政治勢力壯大。柯文哲被視為2028年最有可能與民進黨競爭的關鍵政治人物。目前柯文哲和鄭文燦的法律狀況,儘管台灣實行“無罪推定原則”,但根據我上月與台灣法律界人士交流,基於他的經驗,這兩位政治人物面臨所需打官司的時間起碼是“十年八年”。

  從當前形勢來看,賴清德已為2026年的“九合一選舉”做好部署。在南部的高雄與台南,問題似乎僅是誰將代表民進黨出戰。相對地,蔣萬安在台北和張善政在桃園尋求連任應無太大障礙。至於台中與新北,由江啟臣接替盧秀燕出戰台中,應該也不會面臨太多困難,畢竟江是當地有深厚基礎的政治人物。新北的情況則較難預測,是否會出現黨內競爭,尚需觀察。

  柯文哲事件或讓部分年輕人重新選擇藍綠兩黨,這對國民黨而言是不利的。數據顯示,2024年大選,20至29歲的年輕選民對國民黨的支持率非常之低,短期內這一趨勢不大可能改變。

  若賴清德在高雄和台南保持優勢,並在其他地方市議會增加議席,他的2028年連任計畫將更為鞏固。賴可以輕鬆應對對手,專注於擊敗任何挑戰者。與此同時,在野黨的人選仍然未定,這是個老問題。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自問:我們做了哪些事情,可以期待局勢會有所改變?就像最近一位在台灣的學者朋友告訴我,美國在台協會(AIT)與台灣各政黨的各階層都保持著規範嚴謹的接觸和溝通,而非僅依賴媒體報導。這也是我們大陸學者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據瞭解,“國安會”與陸委會將實施新的智庫交流標準,儘管台方仍然非常歡迎大陸學者前往台灣交流,但這也導致一些大陸涉台智庫推遲了訪問台灣的計畫。

  兩岸交流應避免同溫層交流
  要敢於面對不同的聲音

  想要幹實事,難免伴隨“風險”,關鍵在於如何進行管控。我們必須明確目標,衹有確定了目標,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和合適的人來執行。例如,近期中央提出要加強兩岸四地的“交流與融合”,隨之我們看到類似活動明顯增多。關鍵是要客觀地識別我們的真正“觀眾”。如果目標觀眾是台灣同胞,我們必須確保他們能真正接收到我們的資訊。

  我堅信,真正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必須是“有來有往”的過程。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有機會創建協商與韌性的空間。香港在這一進程中應大膽改變以往交流策略,避免僅在同溫層內交流,而是要敢於面對不同的聲音。

  在過去的24年中,民進黨已有超過16年的執政經驗,台灣問題的風險越來越高。對此,我們不應僅僅區分“新舊”風險,而應面對由政策問題引發的系統性“溝通不暢”,這是產生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也面臨實際的交流障礙。例如,今年春節部分大陸學者計畫訪問台灣觀選,但不知因內部什麼原因而未能成行。這種情況不利於解決問題。此外,在9月5日台北舉行的第10屆海峽兩岸暨港澳經貿論壇中,儘管多位知名人士赴台,但因顧慮,衹進行了表面交流,錯過了與台方進一步交流的機會。為避免風險,人們可能選擇“躺平”,僅做表面功夫應付過去,留給下一任去解決。這種做法雖然實用,但長期看來可能不利於問題的根本解決。

  先輩們告誡我們,要成功必須努力和堅持,成功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75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了歷史,建立了新中國。到現在,我們的國家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科技、經濟還是國際地位,都有了質的飛躍。今天,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的是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全新機遇。

  在過去30多年中,我有幸穿梭於兩岸三地,深入交流與合作。在這一過程中,我特別注意尊重與理解台灣朋友的感受。雖然我們堅守原則,但在實際操作中必須保持策略上的靈活性。例如,今年7月的一場大陸高校兩岸學者交流活動中,有人對來訪的台灣藍營學者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我不禁思考,這樣的指責是否真的必要?

  這讓我回想起多年前參加的一次兩岸交流研討會,當時不少專家對某位綠營參會人士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但如果他的觀點與我們相同,我們還需要交流嗎?交流的本質應是理解差異,尋求共識,而非單方面的指責。如果目的是批評,那麼舉辦交流會就毫無意義。

  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習總書記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我們應該深刻理解這句話。面對“新機遇”,我們需要自問:我們能做些什麼來應對和引領未來的變化?如何利用我們的智慧和資源來促進和平與發展?在這個新的時代,讓我們共同思考和探索,用開放的心態和靈活的策略,迎接每一個挑戰,抓住每一個機遇。通過真誠的交流和合作,我們可以期待局勢的積極改變,共創美好未來。最重要的是需要自問:新機遇下,我們需要做哪些事情,可以期待局勢會有所改變?

  我們的目標是“和平統一”,過程是“融合發展”。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我們躺平,不有所作為,如果最終無法完成“和平統一”,衹能用武力統一,後人會怎麼撰寫我們這段歷史?所以我還是堅持走入島內,廣結善緣,不分顏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終實現和平統一大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