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楊先生近期看中黃浦區“開城新苑”一套144.33平方米的房產,如果沒有取消普宅、非普宅標準,需繳納增值稅為賣出價與買入價差額的5%,即29.25萬元。“真是天降‘禮包’,原先準備再等等看的我決定出手了,要不然對不起這麼可觀的減負效應。”楊先生笑著告訴記者。
嚴躍進說,在北上廣深認購140平方米及以下住房,基本覆蓋了絕大多數剛性和改善性購房需求,有力支持了居民購房消費。
記者走訪發現,一些地段、周邊配套和住宅品質較差的樓盤,即使在交易相對活躍的上海樓市中也是門可羅雀。如華發海上都薈,二期4月底開盤認購率僅3%、不足10組,三期9月開盤至今網簽率僅7%。即使在同一地段,由於樓盤品質不一,銷售情況也是冰火兩重天。如同處上海嘉定新城板塊,價格相近、幾乎同時開盤的象嶼遠香湖岸前四期幾乎售罄,但相隔僅600米的大家映翠府二期去化僅22%。
“購房者對住房品質、交通配套等要求日益提升。” 上海鏈家數據分析師任靜認為,“從二手房市場來看,次新房、大面積、樓齡新的住宅在成交中的比重有所提升,居民住房改善意願強烈顯示出與新房市場一致的趨勢。”
瞄准品質升級趨勢 深挖住房消費潛力
對於此前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一些開發商人士認為,雖然當下部分房企遭遇階段性流動性困難,但隨著人們住房需求不斷迭代升級,人們對住房已從簡單的居住需求轉向高品質多元化需求。此時,一線城市在稅費、金融和限購政策等方面優化樓市調控手段恰逢其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