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2日電/據中國紀檢監察報報導,夜幕降臨,湖北宜昌華燈閃耀,長江水自西向東緩緩穿過城市。一棟雙子座大樓屹立江邊,樓間“湖北宜化”四個大字熠熠生輝。宜化集團是全國知名的化肥製造商、亞洲最大的多元醇生產基地,被稱為“宜昌工業企業長子”。
然而,這樣一家響當當的老牌國企,卻一度因腐敗問題深陷困境。在湖北省紀委監委和宜昌市委領導與支持下,宜昌市紀委監委堅持從查清事實、追贓挽損、防控風險、彌補漏洞、重塑生態等方面同步發力,先後查處宜化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蔣遠華等27名高管和骨幹,督促宜化健全制度機制,並以此為契機,推動加強對市屬國有企業監管,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清障護航。
直面問題:
一家老牌國企,為何發生高管靠企吃企塌方式腐敗
走進宜昌市廉政教育館,現場擺放的關於宜化集團的警示教育片,已經拍到了第三部。最新製作的片子,在片尾以黑場加字幕形式,列出了2018年以來被查處的宜化集團高管和骨幹。這串長達20餘人的貪腐幹部名單,令人陷入思考:一家頗具底蘊和實力的老牌國企,為何會發生如此大面積的塌方式腐敗?
宜化集團始建於1977年,20世紀90年代末,因化肥價格下滑,企業管理不善,大舉擠占流動資金上馬改擴建工程,瀕臨破產。2000年,其銀行賬面資金僅有1萬元,虧損額高達3800萬元。蔣遠華接任“一把手”後,在國家產業政策扶持下,該集團盈利能力大幅攀升,一度成長為行業龍頭。面對成績,蔣遠華內心開始膨脹。
2002年,是蔣遠華人生的分水嶺。當年6月,湖北棗陽化肥廠因經營不善進入破產清算程序。考察該廠後,蔣遠華認為有利可圖,遂聯合宜化部分高管和一些個體老板共同籌資收購棗化。同年10月,蔣遠華利用職務便利,從宜化抽調19人組成管理團隊對棗化進行管理,並借機讓棗化在原材料採購、技術生產、產品銷售等事項上,利用宜化的人力、技術、市場等資源,生產與宜化同類的產品,謀取巨額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