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遺,融入生活
“運河流水那個嘩嘩響,家鄉的歌兒多喲……今天咱來唱秧歌,人也笑來水也樂。”隨著悠揚的伴奏,表演者踏著節拍放聲高歌。
近日,在德州市武城縣舉辦的2024年運河文化藝術節上,歌曲《唱秧歌》贏得現場觀眾一片叫好。“歌曲真好聽,一個簡單的‘喲’字明快又悠揚,飽含豐富的情感和高昂的情緒,讓人著迷。”現場觀看表演的大學生吳斐悅感慨地說。
這首民歌是由當地著名的運河船工號子改編而來。“運河船工號子沒有歌詞,全靠喊唱,在凝聚拉纖力量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船工們的智慧結晶。”運河船工號子傳承人陳仲魁介紹,這樣的曲調對現代人來說也非常振奮精神、鼓舞人心。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遺如何不再是塵封的記憶?“最重要的是要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成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具體表現。”武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旅局局長張東博說,近年來,運河船工號子被多次搬上舞台、熒屏,在年輕人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德州,因運河而興盛,素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的美譽。大運河德州段沿線分布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79處、各級非遺669項、A級旅遊景區15家,德州扒雞、德州黑陶、紅綠彩瓷器等“運河手造”產品名揚天下,這些構成了德州獨特的地域文化。
圍繞大運河文化傳承,德州下足了功夫:深入挖掘運河傳統工藝、曲藝、民俗等非遺項目;大力推動國家級、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建設,強化各級非遺傳承人培訓……
“舟車輻輳說新城,古號繁華壓兩京。”作為一座在運河懷抱裡成長起來的城市,臨清市把運河文化、非遺文化、胡同文化以新型特色商業和文化業態植入老街巷,讓人們直觀感受厚重文化底蘊的同時,也讓這座千年古縣“火爆”出圈。
“考棚街的牌坊、鍋市街的竹器鋪、竹竿巷的板搭門、碾子巷的汪家大院,老胡同裡保留的這些古民居、老門樓等,不僅是群眾的生活場所,更是臨清千年變遷的歷史痕跡……”聽著臨清運河文化宣講團團長劉英順的講解,老胡同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變得立體、生動起來,昔日“繁華壓兩京”的臨清如一幅畫卷在遊客面前徐徐展開。
今年是劉英順組織“臨清胡同游”的第17個年頭。為了將臨清運河文化發揚光大,劉英順將目光放在年輕人身上——他為家鄉青年學子組織專場胡同游150餘場,帶領他們實地探訪,去感受運河文化底蘊,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懷。
目前,劉英順組建的“黨代表工作室+臨清運河文化宣講團”,招募了42名運河文化志願者,已有多位學員能獨立講解胡同歷史和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