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政治板塊“碎片化”及對島內政治生態影響
http://www.crntt.hk   2024-08-01 13:14:51
 
  (三)價值訴求:多元化議題取向彰顯,民生問題更受關注

  社會矛盾的激化引發台灣各社會階層與利益主體的分化,直接導致社會結構呈現一種“碎片化”狀態。具體到台灣社會,其後物質主義價值觀主要表現為青年群體對“小確幸”價值觀的認同,對自身薪資、職業與發展問題的關心,以及對“同婚”等議題的關注。同時台灣社會“碎片化”的傾向使得社會價值和利益訴求多元而分化,訴求反全球化、反權威、反精英,這種多樣性也可以視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彰顯。⑨在台灣社會劇烈變動過程中,利益訴求的多元與分化使得傳統的國、民兩大黨都逐漸失去了相當數量民衆的信任與支持。長期以來藍綠政黨惡鬥,引發選民對於傳統國、民兩大政黨強烈不滿,對藍綠政黨對立以及惡鬥的厭棄,拒絕再被藍綠綁架,希望跳脫統“獨”爭議,沒有仇恨包袱,超越非藍即綠的顔色政治,社會呈現一種“去藍綠化”狀態,更加關注社會議題,看重候選人真實特質,對未來不安,對現狀不滿,不關心過去,活在當下自己的“小確幸”裡,衹關心自己從政府與社會當中獲得的實實在在收益(利益),這個才是影響其投票的最關鍵因素。

  議題營造成為影響選民投票重要因素。選民不再因為特定的政黨政見而支持,而更傾向抓緊一個他覺得最重要的議題來決定投票目標。隨著政黨忠誠度的嚴重下降,已經影響到選民的投票行為。投票者總體上逐漸地脫離對政黨的依賴,相反變得更加獨立。隨著政黨影響力的下降,議題與候選人特點的重要性已經逐漸上升。⑩所以,在議題主導方面,未來島內民衆呈現相對理性化趨勢,更關心的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議題和兩岸議題。治理績效是任何社會必須關注的問題,而近十幾年的台灣發展停滯不前,甚至陷入治理困境當中不能自拔。在島內民衆渴望安定的氛圍下,一度在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統獨”認同分歧綫已悄然居於次位,經濟民生分歧綫則超越“統獨”認同分歧綫,大多數選民希望逐漸跳脫非藍即綠的慣性思維,更加關注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議題和經濟議題。民進黨8年執政未能解決年輕群體最大的問題:飛漲的房價、增長停滯的工資以及日益擴大的不平等。另一個選擇國民黨也苦於無法給出解決辦法。這些民生問題加速了台灣民衆黨的崛起。台灣民衆黨提出了替代方案——公共住房、租金短缺,甚至是囤房增長率提高,這些提議旨在讓民衆可以真正買得起住房。台灣民衆黨藉助這股理想破滅的浪潮,吸引了那些渴望政治變革的人。

  二、“碎片化”對台灣政治生態的影響

  (一)衝擊傳統藍綠二元政治結構

  政治環境與選民之間的雙向互動引發傳統藍綠政治板塊的“碎片化”,台灣政治生態由此也將會進一步產生多重維度的變化,因而有必要對過去一直以來台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的分析框架進行重構。框架分析本身就是建構的產物,作為一個解釋特定議題的框架,在內部相關變量出現之後,原有的系統結構勢必發生變化,框架內部相互作用的機理也出現調整,直接影響原有分析框架的邏輯自洽性,最終導致整個分析框架有效性的弱化。經過近20多年來的政治發展,台灣政治格局形成了以民進黨、國民黨輪流執政的兩黨制政黨體系,但是台灣的兩黨制政黨體系則相當不穩定。一方面,島內主要政黨力量對比正在以目視可見的速度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台灣的社會分歧及極化程度處於高度不穩定之中,推動并加速了政黨力量對比的進一步失衡。⑪近年來隨著台灣社會內部出現的新情況,政治系統的邏輯前提與現實狀況已出現變化,藍綠二元結構分析框架也隨之出現重大變量。由於選民學習能力與現實狀況的影響,台灣社會幾十年形成了統“獨”問題與省籍矛盾的兩大社會分歧雖然短期內不會消逝,但將會在未來選舉中逐漸退熱。

  雖然2024年“大選”期間,國民黨猛打賴清德的“台獨”立場,貌似所謂“中央”層級的選舉又上升到統“獨”對立,但事實上,這衹是台灣民衆關心的兩岸議題中涉及到的所謂“戰爭”與“和平”的選擇罷了。國民黨對於統一的立場早已避而不談,國民黨關心的衹是如何可以繼續維持兩岸和平的現狀而已。放眼望去,島內支持統一的話語聲音已經微乎其微,目前藍綠白三方主流政黨爭奪的不過是究竟哪一方可以維持台海和平的現狀。而綠營民進黨則希望可以使得台灣進一步走向所謂實質“獨立”狀態,但由於大陸反對“獨立”的強大實力和堅定決心,“台獨”就意味著戰爭,因此促使民進黨不敢輕舉妄動。易言之,台灣有實力的各方政治力量,不過是在維持現狀與“台灣獨立”之間的相互博弈而已,支持統一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逐漸處於失語狀態。因而,在藍綠結構不斷裂解的前提下,過去統“獨”議題與省籍矛盾的藍綠劃分標準已經失靈,藍綠結構分析框架功能已經開始不斷弱化。

  (二)中性選民增加開闢政治空間

  在台灣藍綠二元政治結構的分析框架不斷弱化後,新的台灣政治結構分析框架的建構顯得尤為迫切,其中內部值得關注的要素在於,省籍議題與統“獨”議題的社會分歧逐漸讓位於內部的經濟民生分歧,藍綠陣營對抗性不斷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底層民衆與既得利益集團的對抗。引發這樣變化的因素是複雜多樣的,其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在於政治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失衡。台灣政治板塊“碎片化”引發民衆利益訴求的多元與分化,多元化議題取向彰顯,民生問題更受關注。雖然台灣民主轉型已經走過幾十年時間,政治發展取得明顯進步,但進入21世紀之後,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出現倒退,社會治理陷入困境,分配不公與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廣大民衆對於傳統政黨治理績效的不滿成為觸發政治結構裂變的重要誘因,由此引發島內中性選民的迅速增加。

  結合台灣政治社會現實,中性選民更多是一種區別於藍綠的政治群體,與年齡較大選民相比,這批年齡偏低的選民其特徵表現為,對國、民兩大黨政治表現與社會治理能力皆不滿意,政黨認同度低,厭棄了藍綠惡鬥的二元政治;支持以柯文哲、韓國瑜為代表的非典型政治人物,對候選人的個人魅力與溫和政治立場表示歡迎;議題主導占據重要位置,更加看重民生議題與經濟議題;看待大陸觀感更趨理性,逐漸跳脫了非藍即綠、非統即“獨”的慣性思維,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渴望新政治勢力開闢新道路,真正解決現實問題,求新求變心理凸顯,有著積極的政治參與熱情,屬於相對成熟理性的選民群體。中性選民總結概括為就是一個“沒有強烈意識形態、政黨認同度低、看重個人魅力、議題主導、政治立場成熟理性”的政治群體,與缺乏政治判斷的中間選民中的“游離選民”明顯不同。中性選民的增加趨勢為島內“脫藍綠化”之後的新興政治勢力的發展提供了想象空間。

  (三)新興政治勢力重塑政治格局

  近些年台灣此起彼伏的社會抗議運動,很大程度上帶有民粹主義政治的特徵。“民粹主義政治在社會運動方面表現為簡單直接的人民反抗精英的鬥爭,反映了不同階層之間控制與反控制、剝奪與反剝奪的衝突關係。除了中下層民衆與統治精英之間的對抗,還充斥著反建制、反精英的鬥爭,包含精英集團之間的對抗與博弈。事實上,民粹主義作為一種政治策略,常常出現在執政精英與在野精英的較量中。⑫在台灣政治生態中,表現為新興政治勢力與傳統政治勢力的較量,而新興政治勢力得以興起的支持基礎在於選民新的政治取向的日益顯現。選民的新政治取向訴求是一種“脫藍綠化”,中性選民就很可能將資源投注在扶植新興政治勢力上,這樣就極有可能對政治結構產生實質的影響,未來新興政治勢力真正崛起引領選民以自己的選票來終結藍綠惡鬥將極有可能出現,但這一過程充滿艱辛與複雜。

  2024年選後至今台灣政壇關注的焦點始終聚焦於台“立法院”這個戰場,身為“立法院”龍頭的韓國瑜憑藉出色的政治手腕與個人魅力多次占據輿論中心,未來藍綠白三方在“立法院”的相互博弈與合作將會是常態,而作為第三大黨的台灣民衆黨則很可能發揮關鍵少數作用。藍綠基本盤的大幅萎縮為新興政治勢力的產生與發展留出了空間,台灣新政治勢力的崛起是台灣社會發展的產物,對台灣政治生態的走向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成為新政治勢力的重要平台,而社會運動則在新政治勢力的興起過程中扮演了推動的角色。新政治勢力產生的過程事實上也是政治結構重構的過程,以柯文哲為首的台灣民衆黨異軍突起、以韓國瑜為典型代表的政治人物獲得選民的青睞,而反建制與反傳統的民粹主義傾向也是不得不關注的重要面向,種種變化都將會帶動台灣地區全新的政治格局的重組。

  三、餘論

  從2024年選舉結果觀察,國民黨與民進黨均面臨著結構性衝擊。在當前台灣政治板塊不斷“碎片化”的政治變局之下,藍綠基本盤的大幅萎縮為“第三勢力”的發展留出了空間,為打破傳統藍綠二元政治結構提供了可能。作為“第三勢力”的台灣民衆黨強勢崛起使得藍綠割據的傳統政治生態似乎已經被打破,未來對兩大黨將起到牽制和監督的作用。雖然台灣民衆黨異軍突起,但短期內仍然無法撼動藍綠兩黨對峙的政黨體系格局。受“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影響,白色力量要想在藍綠擠壓之下開拓更多政治空間,存在制度性的不利因素制約。台灣民衆黨作為一個典型的領導人魅力型政黨,則面臨著如何將選民對政治明星的支持轉換為對政黨的支持。然而,目前柯文哲的政治光環似乎出現了維持危機,台灣民衆黨的內部鬥爭逐漸加劇也影響到其政黨支持。根據2024年3月台灣TVBS民意調查中心公布的島內主要政治人物聲望調查,被視為聲量寵兒的台灣民衆黨主席柯文哲,此次卻僅位居第11名,滿意度大幅下滑17個百分點,不滿意比例56%、增加兩成五,是此次調查13位政治人物中的最高。⑬台灣民意基金會發布的政黨民調也顯示,民進黨支持度31.4%奪冠,大幅領先藍白逾10%,國民黨支持度則為21.9%居次,台灣民衆黨支持度19.2%些微落後。⑭由此看來,擺在柯文哲與台灣民衆黨面前的難題依然很大。柯文哲帶來的“白色旋風”是否可以進一步突破藍綠圍剿將是未來觀察台灣政壇變動的看點。但是毋庸置疑,台灣社會民意的快速變化,所引發的藍綠政治板塊的“碎片化”則是不爭的事實,未來台灣政黨政治結構重組或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高質量發展”[編號:FRF-BR-23-06B]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Waldar A G.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n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②李秘:《台灣政治版圖的碎片化》,(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月號,總第265期。

  ③溫天鵬:《簡論近年來國民黨的“世代交替”困境》,《現代台灣研究》,2018年第2期。

  ④《民進黨流失大量年輕選票受衝擊最大分析:年輕人不滿高房價切身問題無改善》,(新加坡》《聯合早報》,2024年1月14日。

  ⑤Frank Bealey著,張文揚等譯:《布萊克威爾政治學智典》,台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79—81頁。

  ⑥李秘:《台灣政治版圖的碎片化》,(香港)《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月號,總第265期。

  ⑦《台灣社群媒體現況:2023年社群平台發展趨勢、用戶分布數據》,(台灣)OOSGA,2023年10月23日。

  ⑧《中評關注:柯P民調崩 國民黨防青年票奔綠》,(香港)中評社,2023年11月28日。

  ⑨溫天鵬:《台灣青年群體政治認知的基本特徵、形成機制與現實建構》,《閩台關係研究》,2021年第3期。

  ⑩[美]戴維·P.霍頓著:《政治心理學:情境、個人與案例》,尹繼武、林民旺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版,第160—161頁。

  ⑪陳星、溫天鵬:《社會分歧建構、極化與台灣政黨體制發展走向》,《閩台關係研究》,2022年第2期。

  ⑫林紅:《政治轉型與民粹主義的生成——以東南亞國家為例》,《東南亞縱橫》,2018年第2期。

  ⑬《台灣政治人物聲望最新排行出爐 柯文哲滿意度“雪崩”》,台海網,2024年3月13日。

  ⑭《民調/政黨支持度出爐!民進黨31.4%奪冠軍寶座、民衆黨跌破2成》,(台灣)三立新聞,2024年3月19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5月號,總第317期,P34-40)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