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日韓戰略性接近:動因、態勢及其限度
http://www.crntt.hk   2024-09-11 00:43:48
 
  (三)聯手構建產業供應鏈以改善兩國經貿關係

  日韓經貿關係是兩國關係的晴雨表,日韓經貿摩擦的實質是兩國政治和外交較量的延伸,全球產業鏈升級和分工調整加劇了日韓經濟的競爭面。兩國戰略性接近以來,日本政府宣布解除2019年起實施的對韓半導體材料出口管制措施,并把韓國重新列為出口管理上享受優惠措施的“白名單國家”。韓國亦表示將撤回在世界貿易組織針對日本的訴訟。日韓有意將擴大經貿并促進相互投資,新設日韓經濟安全磋商機制,共同應對國際能源危機,深化半導體技術合作,構建“具有韌性的”產業供應鏈。在日韓政府推動下,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與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將分別創設“未來夥伴關係基金”,支持兩國能源、新興技術等領域的民間經濟項目與青年交流項目。兩國將在太空、量子、人工智能(AI)、數碼生物、未來材料等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共同研發以及半導體供應鏈的構建上加強合作。在上述措施的推動下,一度低迷的日韓經貿關係有望恢復,圍繞能源、半導體的經濟安全問題將成為重點合作領域。

  三、戰略性接近的外溢影響

  日韓通過首腦“穿梭外交”改善雙邊關係。在各自利益驅動及美國牽引下,兩國戰略性接近的態勢凸顯,并與美國形成更強三方戰略聯動。日韓更加積極迎合美國主導的遏華戰略,兩國政界對華政策中的消極性將有所增強。但也應看到,日韓此輪關係改善基礎仍不牢固,兩國關係仍存在“回擺”的可能。

  (一)日韓政界對華政策消極性增強

  總體上,日韓目前仍維持對華協調政策,但與美國制華戰略布局的響應配合趨向加強,在外交、軍事安全上日益主張對中國保持強硬姿態。目前,岸田政府更主張與美方“戰略綁定”,對華外交的消極性持續增強,在日韓戰略性接近的態勢下,兩國介入台海的行為和方式逐步趨同,2022年8月美國國會衆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後相繼到訪日本、韓國,韓國外交部禮賓人員和國會官員都沒有到場,可以看到在尹錫悅執政初期,韓國和日本在涉華核心利益問題的應對上存在一定差異,但隨著日韓關係的逐步改善,韓國在台海問題上的表態呈現向日美趨同的態勢。2024年1月,美國發表美日韓“印太對話”聯合聲明,重申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對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⑬同年5月,韓國國民力量黨國會議員趙慶泰等竄訪中國台灣地區,出席所謂“領導人就職儀式”并會見有關人員,做出同中韓戰略合作夥伴關係背道而馳的舉動,進一步影響兩國關係的發展。

  (二)陣營對抗風險衝擊亞太安全環境

  日韓關係改善是美日韓三邊合作實施的前提,美日同盟和美韓同盟兩大同盟體系的戰略接近,是美國拉北約入亞太的進一步表現。美國致力於重新強化美日韓三邊,并利用韓國積極參與“印太”戰略,打通美日韓三邊與美日印澳多邊以及美國在亞洲與歐洲盟友體系之間的聯絡與合作,并使其進一步聚焦對華遏制,形成合力。三國在應對中國方面加強協調與合作,固化了東北亞地區尚未消除的冷戰結構,重構了地區安全對話平台。同時,美日韓聯合對朝強硬施壓,將誘導朝鮮進一步強化核打擊能力,勢必增大中國周邊安全風險、直接衝擊區域軍控與防擴散體制。另外,日韓將各自在半導體材料設備及製程技術上的優勢相互結合,加強半導體技術及產業鏈合作,為美國加強對華半導體封鎖提供了更有利條件,對亞太地區自由公平的貿易環境也將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三)日韓關係改善給中日韓合作帶來契機

  日韓戰略性接近態勢今後仍有升溫、強化的趨勢,其對華政策具有一定的戰略趨同性。儘管“戰略性接近”在安全上的涉我性與消極性均在增強,但隨著日韓關係的改善,中日韓開展合作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也在提升。日韓雙邊陷入低谷後的關係改善給中日韓三邊合作帶來可能,2024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首爾與韓國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出席第九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⑭三邊致力於建立健全民間經濟、新興產業、金融政策等對話機制。致力於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強氣候變化、老齡化、低碳轉型等領域交流合作。雙邊關係改善同時也給經濟上的“中日韓”對衝軍事上的“美日韓”帶來一定契機和可能性。

  四、戰略性接近的限度和困境

  當前日韓關係走出困局并走向正常化,兩國關係的對立結構正發生深層變化,但日韓戰略性接近并不意味著美日韓三國進入真正的同盟狀態。美日韓“結盟”的基礎仍相當薄弱,未來不確定性較大,仍面臨成本分攤、牽連風險的困境。美日同盟和美韓同盟是美國推動北約“亞太化”的基礎,但同時日本和韓國存在“戰略自主”需求。美日韓三國的國家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日韓戰略性接近的背後,仍存在錯綜複雜的局面和發生變數的可能。

  (一)對華政策取向差異導致的目標困境

  當前面對中國的崛起,在亞太區域內,總體而言美國明確采取的是“競爭”(competition)的姿態,日本主要是采取“制衡”(balancing)的做法,而韓國基本采取“對衝”(hedging)的方式。美國和日本把中國的崛起當成它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甚至假想敵,但韓國沒有明確把中國看作假想敵和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在美日同盟企圖介入台海的背景下,韓國擔心捲入台海衝突。日本也擔心被捲入朝鮮半島的紛爭。美國在日韓關係中采取的是“非中立”的立場,在推動日韓接近的同時往往更偏袒日本。因而形成了“韓國比日本更擔心被美國拋棄,而日本比韓國更擔心被捲入一場紛爭”態勢。⑮

  韓國國內對於在所謂的“新冷戰”中選邊站的態度曖昧,并不完全追隨美日將中國定義為最大挑戰甚至威脅。但面對中美競爭,韓國維持與中美外交均衡的難度不斷加大。當前韓國經濟上受益於中國,安全上卻與中國存在矛盾;安全上受益於美國,但經濟上卻受到美國打壓,美韓同盟存在結構性矛盾。⑯總體上,韓國對中國崛起的適應度要高於日本,韓日的對華戰略選擇存在差異。

  (二)從“非對稱”到“對稱”引發的日韓對立情緒

  布蘭特利·沃馬克(Brantly Woamck)指出,在多邊層面上,非對稱決定了國際關係中不確定性與彼此關注的模式。⑰日韓關係之間存在著結構性變革,日韓關係由日強韓弱發展為彼此對等的“水平關係”。首先就是國力的對比,從不對等到更加對等;其次在經濟和安全方面,從互補到更具競爭性;再次就是在兩個國家的內政方面,國內政治方面民主化和民粹化趨勢明顯。

  尹錫悅在總統選舉中以微弱優勢獲勝會成為其未來執政的政治負擔。2024年4月韓國國會議員選舉以泛在野黨陣營192席的巨大勝利結束,第22屆國會仍維持“朝小野大”的局面,在目前共同民主黨多數席位的情況下,執政黨不得不與在野黨進行協商。如果在野黨在參政的過程中事事反對的話,尹錫悅政府的對日戰略外交也將面臨困境。韓國民衆期待在國際上受重視的程度不斷提升,日本民衆難以適應韓國因實力增長而提出的道歉要求,致使雙方在社會心理層面的對立加深。因此,儘管在尹錫悅的推動下,日韓關係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距離兩國結盟還比較遙遠,缺乏牢固的民意基礎。上述因素決定了日韓此輪關係改善仍有較大不確定性,日韓戰略性接近所產生的實際成效也將因此受到限制。

  (三)歷史問題鴻溝依舊難以消解

  日韓之間摩擦點依舊存在,除安全利益亦存在諸多分歧外,還有強制勞工和慰安婦的賠償問題和領土方面的爭端。雖然兩國首腦“穿梭外交”展現了解決歷史問題的積極姿態,但日本在歷史問題上依舊持傲慢態度,岸田在首腦會談中亦始終沒有在日韓歷史問題上“道歉”。其中,日韓圍繞“慰安婦”問題的解決模式及其命運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2015年日本和韓國通過外長會談就“慰安婦”問題達成協議,但此後事態的發展顯然出乎日韓決策者們的預料,協議先在兩國國內引發批判,後以慰安婦少女像等事件為轉折點,演變為曠日持久的外交之爭,協議也未得到有效的落實。領土問題方面,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議員田溶冀在岸田文雄訪問韓國前夕登上“獨島”,日本外務省和駐韓使館分別就此事向韓國提出抗議。

  歷史問題之所以成為日本與包括韓國在內的亞洲鄰國之間難以逾越的一道鴻溝,根本原因在於二戰後單獨對日占領的美國未能徹底清算二戰中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罪責,日本右翼勢力得以再次抬頭。以1951年《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為代表的片面媾和、東亞深陷冷戰結構以及美國霸權的定型等,成為日韓歷史問題至今難以徹底解決的深層原因。日本是二戰戰敗國和過錯方,但在日韓談判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日韓在處理“強徵勞工”與“慰安婦”問題時的歷程充分表明,未能尋求根本性解決的情況下的所謂“協議”,將隨著新形勢不斷產生新矛盾,仍可能成為影響兩國關係發展的巨大障礙。

  結語

  在俄烏衝突推動亞太區域陣營對抗、美國利用日韓介入亞洲事務的背景下,日韓開啓戰略性接近的新局面,兩國戰略性接近態勢今後仍有升溫、強化的趨勢。儘管“戰略性接近”在安全上的涉華消極性增強,但中日韓開展合作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也在提升,日韓領導人政治決斷之下的急速戰略性接近存有隱患,特別是在國內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下的兩國關係仍有回擺的可能。多輪日韓首腦會談和美日韓三邊會談在達成一批合作協議同時,也留下不少未解決問題。由於長期政治對立,日韓的安全互信相當薄弱,即使美國一再推動,在可預見時期也很難構建制度化的日韓軍事同盟。總而言之,無論是日韓邦交正常化開端的“1965年體制”,還是《21世紀日韓新夥伴關係共同宣言》達成夥伴關係的“1998年高峰”,抑或是岸田和尹錫悅互訪開啓的“戰略性接近”,都未完成兩國由“臨時妥協”轉變為“徹底和解”的歷史任務。同時,美日韓三邊“非對稱關係”和目標困境將持續影響三國關係構建,對華戰略分歧將依舊存在。日韓關係改善仍停留在戰略性接近層次,難以通向深度和解或結成同盟。

  註釋:

  ①“ウクライナの窮狀は東アジアでも再現される可能性がある、と日本の岸田首相が警告”、ARAB NEWSJAPAN、2022年5月7日、https://www.arabnews.jp/article/japan/article_66759/。

  ②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South Korea hold another joint military exercise with the theme of anti submarine after 5 years.Reuters,April 3,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south-korea-us-japan-hold-anti-submarine-drills-counter-north-korea-threats-2023-04-03/.

  ③“米韓首脳會談 「核の傘”の信頼性を確認した」、読買新聞、2022年4月28日、https://www.yomiuri.co.jp/editorial/20230427-OYT1T50263/。

  ④外務省”アントニ―·ブリンケン米國國務長官、林芳正日本國外務大臣及び樸振(パク·チン)韓國外交部長官による共同聲明”、2022年5月28日、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100350254.pdf。

  ⑤“日米防衛相會談 中國の挑発的な行動に懸念 対話の重要性で一致”、テレビ朝日、2023年6月1日。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fe604637101976233fcc7882f9ca2549597a52ca。

  ⑥“NATO、日本に拠點 來年、対中ロにらみ サイバー協力深化”、日本経済新聞、2023年5月4日、https://www.nikkei.com/article/DGKKZO70741780U3A500C2MM8000/。

  ⑦日韓首脳會談で安保協力強化へ “悪循環斷つ”と尹大統領、共同通信、2023年3月15日、https://news.yahoo.co.jp/articles/c921b431efd6a5fbbadb4145db197db4171d49af。

  ⑧日本外務省“岸田內閣総理大臣の韓國訪問”、2023年5月2日、https://www.mofa.go.jp/mofaj/a_o/na/kr/page1_001653.html。

  ⑨日本外務省“日韓首脳會談”、2023年5月7日、https://www.mofa.go.jp/mofaj/a_o/na/kr/page6_000851_00001.html。

  ⑩The Spirit of Camp David: Joint Statement of Japan,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August 18, 2023.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8/18/the-spirit-of-camp-david-joint-statement-of-japan-the-republic-of-korea-and-the-united-states/.

  ⑪日本防衛省“韓國海軍艦艇による火器管制レーダー照射事案”、2018年12月20日。https://www.mod.go.jp/j/surround/radar/index.html。

  ⑫日本外務省“14回日韓次官戦略対話の開催”、2023年10月5日、https://www.mofa.go.jp/mofaj/press/release/press1_001568.html。

  ⑬日本外務省“日米韓インド太平洋対話の開催(結果)”、2024年1月9日、https://www.mofa.go.jp/mofaj/press/release/pressit_000001_00184.html。

  ⑭中國政府網:《李強出席第九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https://www.gov.cn/yaowen/tupian/202405/content_6953858.htm。

  ⑮Victor D. Cha, Alignment despite Antagonism: The United States-Korea-Japan Security Triangle, p.42.

  ⑯“日韓の戦略的関係再構築への提言 —自由で開かれた北東アジア経済圏にむけて—”、平和政策研究所、2022年9月26日。https://ippjapan.org/archives/7063。

  ⑰布蘭特利·沃馬克:《非對稱與國際關係》,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第53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8月號,總第320期,P67-74)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