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時代黃埔精神的現實意義
——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
http://www.crntt.hk   2024-09-05 00:36:57
  中評社╱題:新時代黃埔精神的現實意義——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 作者:李立(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陳宇(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郁川虎(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研究室主任

  【摘要】孫中山革命一生,為了民族獨立、國家統一和振興中華不懈奮鬥,但屢遭失敗,使他深刻地感悟到建立一支聽黨指揮的軍隊的重要性,在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先生決定改組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以俄為師”,創辦軍官學校,作為建立自己掌握的革命軍隊的基礎。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也是孫中山先生創建黃埔軍校的初衷。黃埔軍校為國共兩黨培養了大批軍政人才,為東征、北伐、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實現國家統一、民族獨立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祖國尚未完全統一,海內外黃埔同學更需努力,弘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擔當起促進祖國統一的歷史重任。

  今年是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1924年,黃埔軍校在廣州創建。孫中山為黃埔軍校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孫中山從事革命幾十年,屢遭挫折和失敗,使他深刻地認識到要想革命成功,必須有自己掌握的軍隊,培養自己的軍事人才,所以要創辦自己的軍官學校,黃埔軍校應運而生。黃埔軍校創立的初衷,是用革命的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挽救民族於危亡,實現祖國統一。黃埔軍校孕育和鍛造了黃埔精神,黃埔精神蘊含著為民族復興奮鬥的思想因子。歷史上,黃埔師生傳承和發揚黃埔精神,歷經平定商團叛亂、兩次東征、北伐等,打倒軍閥,實現國家統一;浴血抗戰、抵禦外侮,團結奮鬥,不怕犧牲,實現民族獨立,其豐功偉績永載史册。新時代,黃埔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仍具有時代價值和獨特魅力,仍然激勵著海內外黃埔同學攜手并肩,勠力同心,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一、黃埔軍校的歷史貢獻

  黃埔軍校的誕生,是孫中山總結辛亥革命以來依靠舊軍隊從事革命活動失敗的教訓、尋求革命新道路的結果。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擊了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勢力,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的中華民國。但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後,復辟帝制,推翻共和,變亂迭起,民國有其名無其實,列強環伺,軍閥割據,“南北紛爭,兵災迭見,市廛騷擾,閭閻為墟,盜匪乘隙,縱橫靡忌,百業凋殘,老弱轉徙,人民顛連困苦之情狀,怵目恫心。”①孫中山慨嘆“吾黨自辛亥迄今,垂十三年,國內軍閥官僚之橫暴日甚一日,國外帝國主義之侵略日迫一日”。②“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仍是當時中國社會的最大課題,成為志士仁人全力以赴的奮鬥目標。

  孫中山立志救國救民,第一個響亮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他提出“使中國脫除軍閥與夫帝國主義之壓迫,以遂其再造。夫以積弱而分裂之中國,而自然之富甲於天下;故為保障亞洲及世界之和平計,其最善及惟一之方,惟有速圖中國之統一及解放”。③他大聲疾呼:“中國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別人瓜分自己的國家,我們希望統一,成為一個強大的和不可動搖的民族。”“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够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④孫中山指出:“統一成而後一切興革乃有可言,財政、實業、教育諸端始獲次第為理,國民意志方與以自由發舒,而不為強力所蔽障。”⑤孫中山體認到,一旦統一,必將形成對國家建設和發展的無可比擬的推進力量。由此中國“將來定可為世界一等強國”“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擔負這個責任,便是我們民族的真精神”。⑥這就是孫中山揭示的中國統一及解放同人民幸福、民族復興、國家發達、世界和平進步息息相關。

  但現實是殘酷的,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孫中山先後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都失敗了。尤其是陳炯明發動“六一六”兵變,是孫中山一生中最慘痛的一次失敗。多次失敗讓孫中山深刻認識到,要想打倒軍閥,統一中國,必然掌握軍隊,開展革命武裝鬥爭。孫中山晚年在思想上、政治上發生了轉變,主要表現在:一是改組國民黨;二是跟共產黨合作。

  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會議。大會確立了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在共產黨人的建議下,會議決定創辦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孫中山親自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毛主席說:“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義,曾經因為孫先生與共產黨合作加以堅決執行而取得人民的信仰,成為1924年至1927年的勝利的革命的旗幟。”⑦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正式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孫中山指出:“我們今天要開這個學校,是有什麼希望呢?就是要從今天起,把革命的事業重新來創造,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學生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便可以成功。如果沒有革命軍,中國的革命永遠還是要失敗。所以,今天在這裡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孫中山強調“革命事業,就是救國救民”。“革命軍是救國救民的軍人,諸君都是將來革命的骨幹,都擔負著救國救民的責任。”“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的心理,衹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一心一意來革命,才可以達到革命的目的。”⑧

  由此可見,創辦軍校、建立革命軍、統一廣東進而統一全國、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以達救國救民、振興中華之目的。所以,創辦黃埔軍校是孫中山長期革命實踐經驗,特別是失敗教訓的歷史自覺和必然邏輯,是孫中山振興中華方略的基點和依托,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初衷和使命。

  孫中山對黃埔軍校的建設和發展非常關心,他一生五次去黃埔軍校,或演講或視察。除了開學典禮外,1924年8月4 日,孫中山參加在黃埔軍校舉行的巴甫洛夫追悼會,親自宣讀悼文。1924年8月31 日,孫中山因“扣械案”發生來黃埔軍校視察。1924年11月3日,孫中山應馮玉祥之邀北上前來黃埔軍校發表告別演說,這個時候,孫中山的身體已經非常不好,但他為了謀求國家和平統一,也為了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毅然堅持北上共商國事。他在黃埔軍校演講時主要說明他為什麼要北上,也向學生們分析了當時的全國形勢,也不迴避這次北上可能無功而返,甚至還有危險,但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為了宣傳革命思想還是冒險前去。孫中山的革命意志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著在場的黃埔學生。孫中山最後一次去黃埔軍校是1924年11 月13日,他乘船北上經過黃埔時上岸視察,對黃埔軍校寄予厚望。遺憾的是,幾個月後,孫中山在北京因病去世,沒能看到他親手創建的黃埔軍校後來的發展和取得的輝煌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黃埔軍校之所以能够辦起來,除了共產黨的幫助外,與蘇聯的支持和援助是分不開的。蘇聯不僅提供經費、物資(包括槍械等),而且還派來大批像鮑羅廷這樣的政治顧問和像巴甫洛夫、加倫那樣的優秀軍事顧問,他們參與黃埔軍校的教學、訓練、東征、北伐等各項活動,對黃埔軍校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埔軍校教學的最大特色就是政治教育與政治工作。黃埔軍校特設“政治部”,主持軍校政治教育和軍隊政治工作,這在中國軍校史上是首次,這也是黃埔軍校首創。共產黨人周恩來、熊雄先後擔任政治部主任,為後來的人民軍隊培養了大量的傑出軍事人才。

  黃埔軍校除了重視政治教學外,當然也注重軍事教育,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黃埔軍校奉行軍事與政治并重,實行“分別編制,勤以訓練,厚以教養,嚴以軍紀,指導之以主義及政治觀念”的教育方針,⑨形成了不同於以往中國的舊軍校,也不同於當時其他軍校的獨有的鮮明特色。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聶榮臻指出:“黃埔軍校進行政治教育,即是使我們在軍事訓練之下得著精神上的愉快,使我們成為活活潑潑、有訓練、有主義、有革命精神的革命軍人。”⑩

  正因為黃埔軍校學生的政治和軍事素質都很高,才使“校軍”(主要由黃埔學生擔任各級軍官的軍隊)形成了很強的戰鬥力,湧現出一大批高水平的軍事人才。在平定廣州商團叛亂、第一次東征再回師廣州平定楊劉叛亂、第二次東征、北伐等戰鬥中,以黃埔師生為骨幹的“校軍”在實戰中經受血與火的考驗,以陣亡師生531人、負傷408人的英勇和壯烈,⑪打出了黃埔軍校的凜然軍威和赫赫聲名,書寫了中華民族復興史上濃墨重彩的篇章。

  可以說,戰場是黃埔軍校的一個“特色課堂”,既讓黃埔學生學到的軍事理論知識得以實際應用,還可以學到課堂、操場學不到的東西,同時又讓黃埔師生經受了實戰鍛煉和考驗,戰場變成了考場,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這也是黃埔軍校辦學的主要經驗所在。另外,犧牲的同學就埋在教室外面,從教室裡就能看到自己同學的墳墓,這也是激勵黃埔同學努力學習、苦練殺敵本領的最直接而又殘酷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黃埔軍校的戰鬥力之所以很強,與中國共產黨的作用是分不開的。從黃埔軍校建校伊始至大革命失敗時,在黃埔軍校工作、學習過的共產黨員有名有姓的就有780多人,估計黃埔軍校的共產黨人在千人以上。共產黨人積極參加黃埔建校、建軍,在課堂、操場和戰場上,起著先鋒、表率作用,為東征、北伐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北伐實現全國統一是孫中山生前最大的心願,也是實現他的政治主張的重要依托。孫中山一生中先後發起四次北伐,分別是1912年、1918年、1922年和1924年,目的就是要打倒軍閥,實現全國統一。孫中山1924年9月組織最後一次北伐并在《北伐宣言》中宣稱:“此戰之目的,不僅在覆滅曹吳,尤在曹吳覆滅之後,永無同樣繼起之人,以繼續反革命之惡勢力。換言之,此戰之目的,不僅在推倒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⑫遺憾的是,孫中山至死也未能實現國家統一。

  黃埔軍校最出彩的功績就是在國共合作下,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黃埔師生是北伐的重要力量,在各軍中發揮了先鋒模範骨幹作用,湧現出大量的勇敢無畏的優秀黃埔學生,他們血灑疆場,壯烈犧牲。據不完全統計,1300多名黃埔師生在北伐戰爭中慷慨捐軀。其中,黃埔一期生曹淵、蔣先雲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時期,國共合力共禦外侮,國共兩黨的黃埔師生同全國軍民一道為中華民族的存續而戰,用奮鬥和熱血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黃埔師生參加的戰役最多,犧牲也最大。據不完全統計,從黃埔軍校走出的抗戰英烈和為國捐軀的高級將領達200餘人,而基層軍官的黃埔生犧牲更是難計其數,僅有資料可統計者就高達2萬餘人。⑬其中,左權(黃埔一期)、戴安瀾(黃埔三期)等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他們分別壯烈犧牲在華北、緬北戰場,真乃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埔師生繼續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而矢志奮鬥。他們參加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他們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他們老驥伏櫪、心繫統一,在大陸、台港澳、海外紛紛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等群衆團體組織,發揮黃埔同學聯絡感情、溝通交流的作用,凝聚起促進祖國統一的磅礴力量。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