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兩岸雙贏
──習近平涉台重要講話學習體會
http://www.crntt.hk   2024-05-09 00:13:42
  中評社╱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兩岸雙贏──習近平涉台重要講話學習體會 作者:劉國深(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柯娟娟(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遭遇嚴峻挑戰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提出了以中華民族為主題詞的“四個堅定”,再次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中華民族”這一概念與一般意義上的“民族”有著明顯的不同,“中華民族”更接近於多民族構成的“國族”概念。中華民族是5000年華夏文明共同體的近現代表達方式,海峽兩岸都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情懷可以為兩岸擱置爭議、追求雙贏提供有力支撐。海峽兩岸要以彼此欣賞、彼此珍惜、彼此包容、彼此肯定的新思維,求同存異,共同為兩岸青年交流交往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在會見馬英九一行時,開門見山地指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講話中著重提出了“四個堅定”:第一,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第二,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第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四,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除了“四個堅定”都以“中華民族”為主題詞外,講話全文更是22次提到“中華民族”,在一場會見活動的講話中如此頻密地強調“中華民族”,實屬罕見,意味深長。我們認為,當前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遭遇空前嚴峻挑戰,習近平這一重要講話,訴諸對象當然不止是馬英九一行。兩岸各界都要靜下心來體會其中的重大政治意涵,這個講話將對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產生重大影響。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聯結兩岸命運

  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記載著歷代先民遷居台灣、繁衍生息,記載著兩岸同胞共禦外侮、光復台灣。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鐫刻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史實。”〔1〕這段講話將中華民族意識與兩岸命運共同體做了精準的聯結論述,非常深刻。根據兩岸共同的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大陸先民發現並經營台灣的歷史超越千年,絕非少數分離主義者主張的“台灣400年史”。因此,兩岸之間有著千年以上的命運與共聯結關係,兩岸關係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中華民族”是華夏文明共同體的現代名稱

  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源遠流長,如果說夏、商、周時期中華民族的先祖就已經有了雖鬆散、卻也清晰的“華夏文明共同體”意識象徵——“天下共主”,秦始皇兼併六國、平定百越以後,更是明確建立起郡縣制基礎上的大一統共同體意識,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核心內涵。

  近期有台灣官員公開指稱“炎黃子孫衹是中國古代傳說、神話”,這樣的“質疑”完全是出於民進黨內“政治正確”的需要。曾經也有人以“中華民族”這一名詞是梁啟超先生清末時才第一次提出為由,質疑中華民族5000年歷史的真實性,這是明顯的偷天換日式邏輯錯誤。試問能否因為漢語中的“民族”一詞源自日語,就推定中國境內不存在民族?這種邏輯十分荒謬。“民族”實際上是一種區分不同區域人類共同體的表述方式,有時用“族群”進行區分更加準確。世界上關於民族(nation)的定義多種多樣,相同的就是都指代某一特定人群構成的共同體。安東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在其名著《民族認同》一書中概括了現代民族的五點特徵:⑴歷史形成的領土;⑵共同的神話傳說和歷史記憶;⑶共同的大眾公共文化;⑷所有成員所共享的法律權利和義務;⑸與領土變動相伴隨的共同的經濟。〔2〕可見“歷史記憶”“神話傳說”“大眾文化”“權力和義務”“經濟生活”等等分別描述了民族共同體的不同面向。

  我們認為,“中華民族”這一概念與一般意義上的“民族”有著明顯的不同,“中華民族”更接近於多民族構成的“國族”概念。就像美利堅民族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關係基礎上的跨種族、跨語言政治共同體。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積澱中,發端於原初不同族群,卻早已超越單純的血緣關係。在主體族群與其他族群共同生活、交流交往、文化融合、政治整合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經歷、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特性的“親近感”。這種文化共同體既是血緣的,也是文化的;既有傳承性,又有建構成分,它形成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或民族精神。〔3〕

  2.西方列強入侵中國激發了中華民族的國族意識

  1840年之後,華夏文明共同體的“天下觀”受到來自西方列強建立在領土、主權、邊界意識基礎上的現代國家觀的強烈衝擊,激發了中國人以中華民族這一國族概念來描述華夏文明共同體。1912年10月10日在既有封建的大清帝國基礎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成立了亞洲第一個現代國家(state),即主權國家意義上的中華民國,“中國”就是當時的“中華民國”簡稱。中華民國的建立反過來又強化了中國人以“中華民族”(the Chinese Nation)作為新的共同體名稱。從此“中國”和“中華民族”意識開始一體共構,並且深入人心。

  近現代以來所表述的中華民族更接近於一種政治共同體。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意識是在“抵禦外辱”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1895年台灣被割讓直接導致了“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等中國近代史重大事件的發生,屈辱的《馬關條約》催生了中國人的現代國族意識。現代領土、主權、邊界意義上的國家——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進一步凝聚起命運與共的精神,強化了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和國家——中國的情感歸屬與政治忠誠。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人民支持的新的國家名稱。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這一名稱衹是華夏文明共同體的近現代表達方式。以漢民族為主體,多民族相容並蓄的華夏命運共同體已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傳承。用西方流行的“建構論”——“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來比擬中華民族共同體顯然是本末倒置。將“‘中華民族’視為歷史的延續演化和主觀能動建構彼此互動的產物”〔4〕則更加符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真實。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經過了漫長歷史積澱,有著以“天下觀”為倫理基礎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活共同體,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生活習俗相容並蓄的複雜政治大系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一條在理念、信念、情感、文化上使民族成員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紐帶。〔5〕

  3.台灣文化豐富並發展了中華文化

  習近平在會見時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兩岸同胞要堅定中華文化自信,自覺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6〕我們認為,習近平這段論述明顯是針對台灣近年來出現的各種“去中國化”逆流。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族意義上的中華民族本來就是由多民族共同構成的,各民族和各地區之間的差異並非中華民族的包袱,反而是中華民族的財富。我們需要認真看待並尊重和包容台灣文化的精彩紛呈。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亞文化,台灣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同樣地,中華民族作為具有政治屬性的“國族”,與“中國”基本上是一體兩面的關係。大陸與台灣同為“中國”這一政治大系統之下的政治子系統,子系統之間制度、文化的多樣性並存,這種並存關係是兩岸中國人追求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不同探索和實踐。我們無需否認兩岸之間存在的制度分歧,“一國兩制”的提出就表明制度分歧不影響我們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家人、一個共同體。特定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政治制度與政治文化差異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資產和財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呈現,兩岸彼此都可以給予更大的包容與欣賞。

  二、“一國兩制”是中華民族“情理法”精神的體現

  習近平在會見時指出:“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海峽的距離,阻隔不斷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這段講話既有“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之“法”,又有“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之“理”,還有“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之“情”。面對兩岸關係“法理情”難題,可以嘗試用“情理法”來破解。我們認為,衹要輕輕的一句“我們中國人”,再大的難題也都會有化解之道。正如習近平所說的:“中華民族、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歷經滄桑、飽受磨難,卻生生不息、綿延不斷,關鍵在於中華民族始終有著國土不能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7〕兩岸雙方衹要展現出這一共同信念,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遭遇的嚴峻形勢即可迎來光明未來。

  1.“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之“法”

  現行的1982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序言”即規定〔8〕:“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揭示了這一點:“儘管海峽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9〕而台灣當局遵循“中華民國憲法”制定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在“總則”即對“中華民國”領土範圍作了釋義〔10〕:包括台澎金馬在內的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因而無論從哪一方的法理性規定來看,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毋庸置疑。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有些專家學者感歎兩岸現狀就是“一國兩制”。

  2.“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之“理”

  自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代表中國的政治象徵。〔11〕無論是1993年至2008年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連續十四次大張旗鼓地鼓動所謂“邦交國”炮製“台灣參與聯合國”的提案,還是蔡英文時期的“悶聲推進”,任何妄圖在主權國家才有資格加入的聯合國體系內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此外,隨著祖國大陸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平統一的努力一刻不停、武力統一的準備一刻不鬆”,便擁有了更為強大的軟實力與硬支撐的保障。柔性對台政策為兩岸和平統一不斷纍積經濟與人心基礎,而軍事震懾力則為清除“分裂國家的因素”、掃清“國家統一的障礙”提供了兜底方案。簡言之,國際社會現實與兩岸實力差距的現實都表明“法理台獨”絕無成功的可能性。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