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北京青年报) |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據北京青年報報導,昨日是著名作家金庸誕辰百年的日子。從金庸去世之後直到今天,武俠文學領域誰能夠超越金庸,便成為武俠文學領域專業人士和武俠文化愛好者們一直討論的話題。不過,著名的武俠文化研究家、金庸研究學者陳墨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誰能超越金庸?這不是個好問題。”
金庸確實很難超越
金庸作品的研究者陳墨認為,金庸確實很難超越。“人們研究金庸,多從武俠小說切入,其實也有舍本逐末的嫌疑。這就好像你研究蓋澆面為什麼好吃,你只研究澆頭為什麼做得好,這個澆頭在文學中就是類型,武俠小說、偵探小說、歷史小說,類型都是澆頭,但你忘了最主要的是那碗面——故事。”
陳墨認為,人類的想象力、洞察力、記憶力和表達能力的共同的源頭就是故事。“金庸很完整地呈現了中國歷史改朝換代的循環中,一個中國人的生命體驗,有人讀出了俠義,有人讀出了家國,有人感嘆‘問世間情為何物’,有人思考‘人何以為人’。”
多重身份經歷豐富
金庸不僅是小說家、報人,在此之外,還有很多身份。陳墨對此進行過梳理:
金庸第一個賴以為生的身份是譯者。他曾以樂宜為筆名翻譯美國記者傑克·貝爾登有關中國解放戰爭的長篇紀實報導《中國震撼著世界》,以及英國記者R.湯珊遜寫的長篇紀實報導《朝鮮血戰內幕》。
上世紀50年代,金庸開始嘗試電影劇本創作。1953年至1959年間,金庸說他寫過二三十個電影劇本。其中有7個劇本被拍成電影,劇本投拍率將近三分之一。
《明報》時期,金庸被稱為“香江第一健筆”,這一稱號並不是指他的武俠小說創作,而是指他的新聞時事評論。《明報》的成功,有賴於金庸的兩支筆:一是他的武俠小說,一是他的《明報》社評及時事專欄文章。據統計,金庸不署名的《明報》社評,寫了30多年,數量有7000到8000篇。金庸對社評的要求,一是有精辟見解,二是提供知識信息,立場鮮明前後一致,十年八年以後看了也不後悔。
金庸還是成功的商人。他是《明報》集團老板,《明報》集團不僅有報紙、有刊物、有出版社,還有旅遊公司。出售《明報》集團之後,他還有自己的明河出版社,以及版權代理公司。此外,金庸還有其他商業投資行為。在這樣多重“宇宙”中體驗人生的金庸,才能寫出《鹿鼎記》這樣堪稱現代寓言的作品。
陳墨認為還應該注意金庸對於小說的修訂。“大家談金庸,都說金庸1972年封筆,用17年的時間寫出來15部作品。實際上,這也是個誤會。”陳墨介紹,大眾的語境中,金庸對作品進行過兩次集中修訂,第一次是從1972年到1980年間的流行版,第二次是本世紀初的新修版。但據金庸舊版小說愛好者、文學博士邱健恩統計,金庸的作品一直處於修改狀態,大多數作品改過4個版本,《書劍恩仇錄》改得最多,有6個版本。“所以,金庸創作作品的時間長達5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