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強化在台灣問題上的對華威懾論述。拜登上台以來,除了加強對台灣的軍事支持外,同時也加強在台灣問題上的“拒止性威懾”論述。一方面用於傳達美國堅定“護台”決心,阻嚇大陸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如繼2021年兩次公開表態“協防”台灣後,2022年5月和9月拜登又先後發表“協防”台灣的言論;同年,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密利在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強調威懾的關鍵是確保中國人知道攻擊台灣是一個非常難以實現的目標。2023年5月,美國印太安全事務助理國防部長伊利·拉特瑞出席CSIS研討會時也表示美國已經在台海做了很多工作使北京無法接受在台海發起戰事的成本,未來美國將繼續保持這一強大威懾力。另一方面,則在於展現美國軍力水平,聲稱美國能在台海戰爭中打敗大陸。2023年1月,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就2026年中美可能的台海衝突進行多次兵棋推演,其出台報告認為雖代價高昂,但是兵推的結果都是指向——台灣仍然自治(Taiwan remains autonomous),亦即大陸將以失敗收場。同年7月,阿基諾在出席阿斯本安全論壇(ASP)時也表示,面對台海可能發生的戰爭,美國印太司令擁有預防衝突、做好戰鬥準備以及打贏戰爭的職責,“如果威懾失敗,我們的工作就是戰爭并且取得勝利,我有自信且非常自豪,地球上最強大的軍隊在美國”。〔6〕
(二)進行台灣問題國際化叙事建構,傳播錯誤涉台認知
俄羅斯在俄烏戰場上遭遇的重大挫折主要來自於認知域作戰的失利,面對俄羅斯的軍事優勢,美西方國家憑藉著技術優勢及盟友高度統合,成功利用認知領域的不對稱優勢扭轉了烏克蘭在物理戰場的劣勢。當前,美國也試圖在國際社會發起一場“台灣問題”認知戰,通過對台灣問題國際化叙事建構,將台灣問題從“國內問題”向“全球問題”方向推進,在國際社會傳播錯誤涉台認知,引發國際社會的“錯誤知覺”,以消解中國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首先,否認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炒作其為“全球性議題”。俄烏衝突以來,美國不斷抬高台灣問題的“全球性”站位。2023年2月,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在參加“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綫上活動被問及俄烏衝突周年對台海局勢的影響時表示,台灣問題并不像大陸所稱的那樣屬於內政(internal matter),而是整個世界都關注的問題;稱每天有50%的商業集裝箱運輸通過台灣海峽,如果這一地區出現危機那對世界經濟和各國都將造成災難性後果。〔7〕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丹尼爾·克里滕布林克隨後也公開強調“通過一系列聯合聲明,全球許多合作夥伴也清楚認識到,台海和平與穩定是一項國際關切(a matter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8〕同年6月,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勞拉·羅森伯格在出席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與馬滕斯歐洲研究中心智庫舉辦的“海峽兩岸的緊張局勢”座談會時也提出,台海議題在跨大西洋對話中的重要性逐漸提升,同時台灣海峽和平穩定對於國際的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9〕通過強調台灣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角色以及與全球安全穩定的相關性,美方試圖抹滅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的屬性,將其放置於全球事務的叙事框架中,進而為其加強干涉中國內政提供便利。
其次,炮製“民主台灣”對抗“專制大陸”的叙事框架。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將其界定為“民主與專制之間、自由與鎮壓之間、基於規則的秩序與暴力統治之間的鬥爭”,并通過“捍衛民主”(defending democracy)的動員性叙述來擴大西方陣營對烏克蘭的支持。當前,美國也正在將台灣問題拉入“民主對抗專制”的叙事框架,尋求構建在台灣問題上的聯盟共識和行動。例如,2022年俄烏衝突爆發後,G7峰會、美日韓峰會、英法峰會等大會發表的聯合公報或聲明,均提到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并表明要基於共同的價值觀以打造“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當前美國構建“民主對抗專制”叙事框架的目的在於提前預設台海戰事中的“民主台灣”(“受害者”)對抗“專制大陸”(“施害者”)的叙述設定,塑造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可能作為“施救者”的“正義性”基礎,為其在軍事或輿論上的援台行為提供輿論支持。
最後,公開化中美“一個中國”認知的差異,混淆國際認知。中美對“一個中國”所存續的認知差異由來已久,中國政府所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指的是“世界上衹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政府所秉持的“一個中國政策”則主要是基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台灣關係法”(簡稱“三報一法”)。2017年美國對華戰略轉向後,為了爭取更大的對台獨立空間以更好服務對華競爭,美國開始“重構”對台政策,其中包括將“六項保證”納入對台政策框架以及通過出台“友台”法案擴充“一法”的法律基礎。俄烏衝突後,美國國務院於2022年5月正式更改美國的美台關係情況說明(fact sheet),通過對台政策框架的要素增加以及位置調換,用“一法三報六保證”取代原有的“三報一法”的論述方式,進一步公開化其“一個中國政策”與大陸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之間的差異。
(三)配合民進黨當局的認知戰,加強對台灣的網絡和情報支持
隨著認知戰成為中美博弈的手段,民進黨當局也通過引入西方認知戰的概念并逐漸形成一套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台式認知作戰”,而美國則從輿論、網絡和情報等方面為民進黨當局的認知戰提供支持。
首先,配合民進黨當局污衊大陸對台進行虛假信息傳播。2022年5月,布林肯在紀念世界新聞自由日講話後的采訪中談到,在虛假信息和網絡攻擊方面,“台灣處在大陸混合戰(hybrid warfare)的前綫”,并稱這些活動將“扭曲信息環境和民主進程”。〔10〕2023年6月“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FR)發布的“新時代的美台關係”工作報告表示,大陸正在大幅增加軍事、經濟和外交壓力,同時干預台灣政治,進行網絡和虛假信息行動,旨在削弱和打擊台灣人民士氣,使大陸能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實現政治目標。〔11〕此外,美國Meta科技公司旗下的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删除上千個“親中”賬號,指責這些賬號針對包括台灣地區在內的話語受衆傳播假信息。通過重複誣稱中國大陸對台灣傳播假信息,美國正在塑造中國大陸極具“攻擊性”的形象。
其次,加強與台灣的網絡合作。認知戰雖不等同網絡戰,但是作為整合者,認知戰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對網絡的使用。〔12〕因此,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加大了與民進黨當局的網絡合作。2022年4月,美國與包括台灣在內的50多個合作夥伴共同宣布“未來互聯網宣言”(Declaration for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該宣言稱過去20多年中開放互聯網的訪問受到來自假信息、勒索軟件等挑戰,稱將基於“志同道合、民主、開放和外向型合作夥伴的共同價值觀,以信任的方式實現數據自由流動的好處”。〔13〕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ck Sullivan)亦在宣言簽署的會議上表示,這是關於民主社會如何維護自由開放的互聯網、利用互聯互通的好處同時解決其缺點的價值觀和目標的聲明。〔14〕
最後,向台灣當局提供情報支持。人工智能等情報技術直接賦能,推動圖文信息戰向更高階的認知戰迭代升級,進而影響戰爭走向。〔15〕因此,美國也加大力度扶持台灣的情報發展。2022年6月,美台年度高層軍事對話“蒙特利會談”(Monterey Talks)舉辦,美方首次邀請台灣軍事情報部門負責人楊靜瑟列席參加,并在會談結束後前往美國中央情報局總部進行交流。2023年5月,台灣安全事務主管機構負責人蔡明彥在立法機構會議期間,首次承認台灣與五眼聯盟保持“實時”情報共享。次月,英國《金融時報》稱,未來美日與台灣地區將共享海軍偵查無人機的實時數據,2025年交付的MQ-9 Sea Guardian無人機也將與美日自衛隊(JSDF)共享同一系統。〔16〕
三、拜登政府涉台認知戰的政治影響
當前,美國涉台認知戰正在台灣島內、兩岸之間以及國際社會造成一系列消極的影響。就兩岸關係而言,美國的認知戰正在給民進黨當局傳遞錯誤信息、增加島內的“敵陸”情緒以及大陸和平統一的難度。就中美關係而言,美國的涉台認知戰則使美國民衆在台灣問題上出現錯誤的立場以及對大陸負面認知上升。對中國大陸與其他國家關係而言,美國的認知戰除了導致大陸國際形象受損以及國際社會對台灣問題誤解加深,還破壞中國和西方整體國家關係發展,影響大國關係的穩定。
(一)增強對抗因素,阻礙兩岸和平統一
首先,助長民進黨當局“拒統”的野心。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認知戰使得民進黨當局“挾洋謀獨”更加“有恃無恐”。由於美國在俄烏衝突後加大了台海可能爆發戰爭的論述,民進黨當局得以憑著“抵禦大陸威脅”的藉口不斷提升防務預算,使其“以武拒統”的禍心更加猖獗。2023年8月台灣行政主管部門通過的年度預算案中,整體防務預算達到了5863億新台幣,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在美國不斷塑造“民主台灣”與“專制大陸”對立背景下,民進黨當局積極配合美國所打造的“民主價值聯盟”。賴清德在2024年“大選”競選中直接打出“2024是民主對抗專制的選擇”這一口號,表示如果當選將推動所謂的“價值外交”,以民主、和平、繁榮等價值作為與國際社會連結的最大力量來源。〔17〕
其次,增大兩岸和平統一的難度。2022年8月,大陸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明確說明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台灣同胞,非和平方式將是不得已情況下做出的最後選擇。然而,由於美國不斷傳播大陸將挑起衝突甚至“武統”台灣的認知謬誤,加之民進黨以此為藉口公開阻礙兩岸交流交往并堅持“倚美謀獨”,島內“維持現狀”以及“傾獨”的民意日漸滋長。據台灣政治大學“民衆統獨立場趨勢分布”調查,截至2023年6月,偏向“永遠維持現狀”的民衆比例高達32.1%,創造歷史峰值。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2023年9月“統獨傾向”最新民調顯示,有48.9%的民衆支持台灣“獨立”,高於“兩岸統一”(11.8%)及“維持現狀”(26.9%)之和,〔18〕這給大陸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道路增添困難。
(二)增加負面情緒,阻礙兩國關係良性發展
首先,美國民衆對台灣的軍事支持度升高。鑒於美國政府渲染大陸“好戰”形象以及台海戰事可能性的升高,美國民衆支持軍事支持台灣的比例上升。2023年4月,全球民調機構“雷德菲爾德和威爾頓戰略”(Redfield & Wilton Strategies)發布數據顯示美國人民對於直接介入台海危機的支持度已經從2022年的47%上升為56%,民調還顯示大多數人認為中國(41%)是對美國利益的“最大威脅”,高於俄羅斯(35%)。〔19〕同年6月,美國“里根基金會暨研究所”公布的夏季調查傳達出民衆加強對華威懾的信息,54%的美國人民認為“對抗中國的軍事力量”應該成為美國外交優先,另有超過半數的調查者認為美國應該在台灣附近增加軍事部署以及增加對台軍售。〔20〕
其次,美國民衆對中國大陸的好感度降低。由於美國政府對大陸形象的抹黑,近年來美國民衆對中國好感度呈下降趨勢。2023年3月,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與“輿觀”(YouGov)民調機構發布的民調顯示,接近四分之三的美國民衆對中國印象不佳,40%將中國視為敵人(enemy),35%認為中國不友善(unfriendly)。〔21〕同月“蓋洛普”(Gallup)發布的民調顯示,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降為歷史最低,“喜歡”與“非常喜歡”的比例之和僅為15%,〔22〕以上民調信息傳達出中美兩國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民意基礎正遭受嚴重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