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教師教育探索
http://www.crntt.hk   2024-05-03 00:22:06
 
  第三,以“群際接觸”理論為指導,擴大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

  因為民進黨當局的惡意誤導、誣衊、抹黑、貶低,廣大台灣青少年對中國歷史及發展現狀、中華民族演變、優秀傳統文化等缺乏正確認知。群際接觸,可獲得新信息,澄清錯誤信息。台灣青少年到大陸游學、就讀、就業、創業,提升對國家的情感體驗與理性認知,消弭對“一國兩制”和涉台政策的誤會,增強民族認同,促成價值觀的裂變,由“小確幸”轉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國家建設所賦予的“強自豪”,實現由法理回歸到人心回歸。比如台灣青年教師已“用腳投票”西進大陸發展,是自發性“理性選擇”,加上惠台政策支持,產生“自我認同”“自我肯定”,融入大陸生活圈後,將會內化、升華為“民族認同”⑦。

  (二)以“閩南文化+學科/專業+教師教育+兩岸交流”構建契合兩岸融合發展需求的特色人才培養體系

  在反制“文化台獨”的鬥爭中,必須堅持“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相結合,必須堅持學理批判與實踐鬥爭相結合,更必須堅持海峽兩岸的教育融合發展,打牢兩岸融合發展、祖國完全統一的先行性、基礎性工程。這有賴於培養契合兩岸融合需求、具備價值觀引領能力的愛國教師隊伍,引領、催化台灣教育環境的裂變。

  第一,閩南文化具有服務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戰略價值。

  閩南文化、閩南話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基礎與語言環境,作為獨特紐帶,可減少民衆溝通障礙,以衆多共同歷史記憶維護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⑧。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 17 年半,深諳閩南文化戰略價值,指出“台灣除了原住民,大陸去台的以閩南地區為主,講的就是閩南話。血緣相親,文緣相承。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借鑒將教育嵌入文化中的理念⑨,發揮閩南文化獨特的兩岸心靈契合功能、潤滑劑效應,發揮“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培養“富有家國情懷、精通閩南文化、善於價值引領”的海峽兩岸教師。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正式發布,《意見》強調“福建在對台工作全局中具有獨特地位和作用”,要求“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台胞主要祖籍地優勢,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2023年12月24日中國共產黨福建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要求“泉州、漳州加快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這是對閩南文化賦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服務國家統一特殊需求的重要對台工作安排,閩南文化肩負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等特殊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

  第二,閩南文化契合學科交叉融合需求和教師教育核心素養培養要求。

  閩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傳播者,主要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吸納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交融共生,多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猶太教、摩尼教、拜物教、日本教等世界已有和現存的幾大宗教)、多神(民間信仰)、多劇種(梨園戲、歌仔戲、木偶戲、高甲戲)、多方言(如閩南語中融入馬來語)、多民族(阿拉伯人、漢族、佘族在閩南混居,閩南人在世界各地定居)、多建築(傳統建築、西洋建築、中西合璧建築)都可共存共生於閩南文化⑩,被聯合國授予“人類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富含的“和合思想”賦予其獨特的文化融合和心靈契合功能。多元文化的特性使閩南文化成為學科融合、教師核心素養培養的優異載體,涉及漢語言文學、國際中文教育、歷史、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音樂學、美術、舞蹈、宗教、戲劇、民族學、建築學、地理學等。

  第三,構建“閩南文化+學科/專業+教師教育+兩岸交流”協同育人機制。

  應用多學科融合機制,發揮學科和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導師和專業課教師的價值引領功能⑩。通過閩南語唐詩吟誦、南音琵琶演奏、閩南茶文化及其組合(弦歌、戲劇) 可構建漢語言文學和國際中文教育特色知識體系⑩。將海峽兩岸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嵌入兩岸青少年的教師教育作品,文學藝術與科技融合,貼近年輕學生群體的生活與消費習慣,賦予時代感,更新產品樣態,拓寬傳播範圍,加強教育成效,比如應用閩南錦歌與車鼓淵源有自的台灣本土戲劇(歌仔戲) ⑪創作歷史教育題材《開漳聖王傳奇》(閩文聯 [2021]186號文);霹靂布袋戲吸納台灣傳統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技藝,以玄幻叙事作為劇本創作核心策略,應用時尚與能量(威力)交雜的符號,成功轉型為台灣當代流行文藝和青年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⑫, 藝術創新的典型教學案例,也可望成為教育戲劇新模式。

  第四,建立閩南文化特色人才培養培訓示範基地。

  閩台關係源遠流長,福建與台灣同根同祖、血脈相連,福建肩負服務國家統一特殊需求的重大歷史使命。“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加強兩岸人文交流”“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福建漳州更是台胞(含台灣政要)最主要祖籍地(近1000萬),是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區,保存涉台文物306處(居大陸首位)、台胞祖祠1000多座、台胞族譜1000多册、台灣寺廟祖廟5000多間(含台灣四大信仰中開漳聖王、關帝、保生大帝的祖廟),漳台同名地160多個,漳州的曲藝、歌舞、戲曲、剪紙、燈謎、大鼓涼傘、布袋木偶戲、竹馬戲、威風鑼鼓在台灣廣為流傳,引進台企3226家,擁有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國家發改委確認的全國唯一台灣石化產業園區)、漳州台商投資區(國家級台商投資區、閩台產業對接示範區)、台灣農業創業園(首創兩岸農業合作新模式)、閩南師範大學(博士層次台胞登陸第一家園)等對台知名品牌,漳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連、商緣相通、法緣相繫”,閩南文化相關教育教學和就業創業資源極其豐富。福建漳州成為台師從教和台生就學就業創業最佳登陸地,是閩南文化特色人才培養培訓示範基地首選。

  (三)閩南師範大學的實踐探索

  閩南師範大學在周恩來總理親切關懷下,於1963年由國務院批准設立,成為因台而設的本科高校,“培養涉台文教人才、服務祖國統一大業”成為學校始終堅守、始終踐行的初心和使命。學校分別於2012年、2014年開始招收台灣博士教師和博士研究生來校任教求學,已成為大陸吸引博士層次台胞最多的高校,引起台灣教育界和政界的關注,歷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連戰、洪秀柱為學校60周年校慶題詞。

  學校建立海內外唯一、服務兩岸融合發展、“本科-碩士-博士”一體化的“閩南文化與兩岸交流”特色人才培養體系,設置以閩南文化主題的本科通識課近100門次,開發面向研究生(碩士、博士)培養所需閩南文化特色課程40餘門,編撰閩南文化特色教材20餘部⑬;在台胞集聚地(漳州台商投資區、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等)已建和籌建附屬學校作為教師教育研究和實習實踐基地。兩岸學者攜手共同培育海峽兩岸的教師教育人才,所培養教師能熟練掌握海峽兩岸共通的閩南文化,熟悉兩岸差異化的用語習慣,獲得時任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批示肯定,榮獲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18項。

  學校長期專注閩南文化主題系列科學研究,在大陸高校率先成立閩南文化研究機構,以閩南師範大學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教育部)、閩南師範大學兩岸語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閩南師範大學圓山學院、全國台聯系統幹部暨優秀台胞教育培訓基地(全國台聯)、閩台融合發展研究基地(福建省台辦)、福建省高校特色新型智庫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福建省教育廳)、閩南師範大學台商研究中心(福建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閩南師範大學閩南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等省部級創新平台為依托,獲批涉台主題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0餘項(含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創辦海內外首家以閩南文化研究為主旨的純學術高端理論期刊《閩台文化研究》;組織策劃海峽兩岸15位專家學者歷時8年通力合作,以建構兩岸一體共同史觀為目標,即系統闡述台灣地區歷史發展以及台灣與祖國大陸關係的演變,編撰首部大陸出版、時間跨度最長(從遠古史前文化時期到21世紀初期)的通史性著作《台灣通史》六卷本,出版《閩台民間舞蹈研究》《閩南涉台族譜彙編》《台灣族譜彙編》《台海文獻彙刊》《閩南文化歷史概說》等涉台學術著作30多部,榮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學校兩岸教育文化融合發展研究與實踐基地已納入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專項規劃。

  學校積極推動閩南文化與教師教育的協同創新與文化傳承,與全國台聯共建圓山學院,主辦或承辦《海峽兩岸融合發展與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研討會暨全國台聯第六屆大陸任教台灣教師座談會》等學術會議近100場,連續承辦國台辦年度重點交流項目“海峽兩岸青少年學生閩南文化研習營” 8屆、創辦并且與全國台聯、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等共同主辦了五屆兩岸一家親論壇暨兩岸融合發展論壇、2屆台商發展論壇,與福建省台聯、漳州市台聯共同主辦了系列圓山大講壇等一批重要論壇和學術研討會。培訓了來自全國27個省(區、市)的大批全國台聯系統幹部暨優秀中青年台胞;近5年發布1000餘篇智庫報告和大量政論性文章,7項研究成果獲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47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領導批示和《人民日報內參》等收錄,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交心的排頭兵和先行者,得到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台盟中央和全國台聯的高度肯定,連續5年中央電視台第四套“海峽兩岸”欄目給予新聞報道10餘次。

  【基金資助項目】:國家戰略需求和多學科融合導向下“閩南文化+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閩教高[2020]4號;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師院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文科複合型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教高廳函[2021]31號。

  註釋:

  ①黃繼朝、靳環宇:《當前大陸學界“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相關研究述評》,《台灣研究》,2021年第4期,第100-110頁。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

  ③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北京,2018年9月10日。

  ④胡少明:《教育主權研究的若干問題》,《教育評論》,2011年第1期,第3-6頁。

  ⑤牟延林、吳安新:《完善我國教師培養權的法理思考》,《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7期,第60-65頁。

  ⑥李家新:《台灣教育政策變遷及其對民衆“國家認同”的影響》,《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7年第1期,第134-152頁。

  ⑦王孟筠:《台籍教師大陸任教趨勢及其融入問題研究》,《台灣研究》,2019年第5期,第69-78頁。

  ⑧陳桂清、吳曉芳:《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統一戰綫學研究》,2021年第1期,第36-43頁。

  ⑨周鈞、黃嘉莉、王雪薇:《培養文化回應型教師:理念與實踐》,《教師教育研究》,2019年第31第6期,第13- 20頁。

  ⑩李順興、黃麗熒、吳泓潤:《東盟國際中文教育中閩南文化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探索》,《中國大學教學》,2021年第11期,第70-74頁。

  ⑪汪曉雲:《歌仔戲的興起與閩台族群認同》,《民族藝術》,2013年第4期,第127-131頁。

  ⑫杜曉傑:《超玄入幻:台灣霹靂布袋戲的玄幻叙事論析》,《文化藝術研究》,2020年第13卷第4期,第42-50頁。

  ⑬李順興:《以閩南文化為紐帶服務兩岸融合發展》,《中國高等教育》,2021年第20期,第48-49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3月號,總第315期,P48-54)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