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5日電/人口高質量發展是指人口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必須站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把握好三大時代命題。
人口高質量發展是一個“人”的命題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中央民族大學人口與民族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楊菊華文章表示,人口高質量發展依靠人、為了人。人是經濟社會發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有強勁活力、長久創造力、能動性的禀賦要素。人口數量充裕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點。經驗表明,人口總量充裕可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必要的生產要素,滿足現代化建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可賦予經濟社會發展更大的騰挪空間和回旋餘地,形成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巨大且多樣化、多層次的國內需求與消費形態,可通過拉動內需、促進創新構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人口素質優良是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健康是立身之本,是人口素質的基礎指標;全民健康是社會進步、國家強盛的標誌。沒有身心的健康,就談不上人口的高質量發展。當前,中國人口的健康素質得到巨大改善。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持續推進,未來國民的健康水平還將繼續提升,健康資本優勢將更為凸顯。知識技能是人口素質的關鍵指標和不竭動力,是推動人口、經濟與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生源泉,也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底蘊。雄厚的科學知識、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構成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厚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人力資本優勢,是推動實現“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的根本保障。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良好的道德素養是人口素質的標尺與集中表現,可形成人口高質量發展的“乘數效應”,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成為支撐中華現代文明的基石。
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人類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人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人”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力量,也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根本觀照。以人民為中心是一種工作原則,必須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聽民聲、聚民智、解民憂、升民祉,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擁有全面、廣泛、深入的參與權利。以人民為中心也是一種價值取向,“人”的文明程度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目標取向。
人口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協調”的命題
文章分析,當前,中國人口發展面臨少子化、老齡化、地域人口增減分化等特徵,人口的自然結構與社會結構都存在不平衡發展的問題。人口高質量發展,必然要求人口內部各要素、人口與外部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
結構優化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在全國總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490萬人,且多出的男性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下年齡段,從而將使部分經濟社會地位較低的男性面臨婚姻締結、家庭組建方面的困難,進而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養老服務與保障體系形成衝擊。從2018年開始,中國0—14歲少兒人口數量開始少於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2022年,少兒人口占總人口的16.9%,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9.8%。2021年,中國進入中度老齡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4%;2022年,該人群在總人口中的占比達到14.9%;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人口的年齡結構還將持續老化,年齡結構頂部大、底部小的丁字形結構在可見的未來難以逆轉。妥善解決好性別結構失衡帶來的問題,以積極老齡化協調好少兒、勞動年齡、老齡人口之間的關係,方能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
分布合理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平等是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形成的,深受自然區位、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這種不平衡性驅動了大規模的人口空間流動。地域流動將城與鄉、農業文明與商業文明、人文景觀與自然生態等多重禀賦要素連接在一起,改變了城鄉人口分布,推動了中國從“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的轉變,改變著社會的結合方式與文化制度,構成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和重要主體。2022年,中國的城鎮人口超過9億人,城鎮化率超過65%;未來,城鎮化水平還會提高。各類禀賦要素的活躍與湧流,增強了整體社會的多樣性、豐富性與複雜性,城鎮與農村、發達地區與發展中地區、新制度與舊規制、舊居民與新市民,以及先富與共富、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經濟發展與綠水青山之間的關係等,構成大流動社會的時代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