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探索符合國情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http://www.crntt.hk   2024-02-03 08:59:45
新時代新征程,需科學研判中國城鄉發展的趨勢特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中評社北京2月3日電/城鄉融合發展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提出“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新時代新征程,需科學研判中國城鄉發展的趨勢特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把握城鄉關係動態演變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文章介紹,改革開放40多年來,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帶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在這一動態演變過程中,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逐步實現有機銜接,鄉村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斷優化,城鄉關係呈現出新面貌。
  
  城鄉關係演變主要有以下三個趨勢。一是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不斷下降,農業從業人員持續減少。197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2022年這一比重下降到7.3%。在此過程中,農業從業人員數量也在不斷下降,1978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比為70.5%,2022年這一比重下降到24.1%。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轉移進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二是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催生農民工群體。工業化、城鎮化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產生的虹吸效應,以及農業現代化發展產生的擠出效應,催生了農民工群體。這一群體仍是農村居民,但從事的職業幾乎都是第二、三產業,表現出身份特徵和職業特徵的二元性。三是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經過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中國步入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工業增速趨緩、結構趨優,城鎮化發展產生的巨大需求成為推動發展的重要動力。1978年至2023年,中國城鎮人口從17245萬人增長到9326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7.92%增長到66.16%。戶籍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的落戶限制基本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的落戶條件有序放寬,城鄉發展格局不斷優化。
  
  城鄉關係歷經多個發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後,農業稅徵收、戶籍制度、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等催生並強化了城鄉二元結構,成為工農城鄉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進入新世紀,黨中央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工農城鄉關係大為改善,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銷售市場、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有力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特別是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農業稅正式成為歷史。黨中央出台的“三農”政策行之有效,有效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力推動了農業農村發展,工農城鄉關係逐漸向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017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必須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要求“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這些都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明晰了方向。
  
  從全球經驗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制定實施區域城鄉均衡發展戰略、扶持政策向農業農村傾斜等,是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關係協調發展的關鍵。城鄉關係的演變深刻反映了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並聯發展、叠加發展的態勢。已經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中國已經具備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基礎與能力。
  
  夯實城鄉融合發展基礎
  
  文章表示,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圍繞農業、農村、農民實際需求出台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為城鄉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局面。下一階段,需不斷鞏固和拓展已經取得的成果,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要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發展。繼續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牢牢守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一是要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標準,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二是提升農民收入水平,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觀光旅遊休閑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多重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以縣域為中心大力發展非農產業,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三是提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統籌推進城鄉一體規劃布局,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要持續推動城市賦能鄉村振興。關鍵是要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在推動城市要素下鄉的同時,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讓農民真正能夠進城安居樂業,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一是深化認識。充分認識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巨大潛力和重大意義,充分認識城市和鄉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榮的整體,充分認識城市繁榮需要鄉村在資源、產品、勞動力方面的支撐,鄉村振興也離不開城市的帶動和支持。二是推動科技進步。推廣現代農業技術,重點加強生物技術、裝備技術、數字技術、綠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助力農民增收。三是提升人力資本。根據城鄉融合發展需求,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有針對性地培養引領型、實用型、管理型等各類人才,引導城鄉人才雙向流動,鼓勵人才返鄉入鄉創業就業。注重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加強農村人才培養,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發展,拓寬融資渠道,形成良性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政策扶持、貸款貼息等方式,鼓勵企業、社會組織投資農村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