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花萬元“支教”7天,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http://www.crntt.hk   2024-01-25 13:03:40
  中評社北京1月25日電/近年來,以“支教”為名的旅遊團十分火爆。這些旅行團行程大多為一周左右,報名費千元至萬元不等,地點既有國外度假熱門區域,如泰國、巴厘島等,也有國內落後山區,形式大多以公益助學、保護動物、保護環境等志願服務展開。記者調研發現,這樣的旅遊支教目前已演變為成熟的產業鏈。一些針對貧困地區的支教項目,不僅規劃好每天活動的時間地點,游玩體驗時間甚至長於教學時間,密集的行程單和旅行社出團通知格式如出一轍;組織方名為“義工組織”,本質是商業化公司;宣稱能夠為參與者申請國內外名牌高校“提升背景”,含金量卻模糊不清。

  在大家的一般印象中,到貧困地區進行支教,是一種純粹的公益行為。要花錢“報團”參加,甚至將它當作一種旅遊方式,這多少與支教的公益內涵形成了偏離。從現實看,報名這些需要支付數千到上萬元不等的短期“支教團”,一些人還不僅僅是為了體驗不同生活方式,而更是將之當作一條為自己簡歷鍍金的“捷徑”。對這樣的夾雜著太多的功利與算計乃至“作秀”意味的“支教”行為,社會確實需要多一些審慎。

  客觀說,有些孩子和年輕人有能力和興趣,希望體驗不同的生活,願意花錢參加支教;同時有人看到了這裡面的“商機”,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如此“生意”其實並不是不可以。嚴格意義上,這樣的“旅遊式支教”,本質上已屬於一種新的旅遊類型。儘管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於遊客而非志願者,但並不能說毫無意義。一方面,這種方式可以讓參與者對某個地方的文化與生活增進瞭解;另一方面,他們作為“外來者”,在與“支教”對象的互動中,也可以給後者帶去一些新的信息,甚至是一定的幫助,這實際上也就是在發揮一定的公益價值。

  不過,這樣的方式容易引發爭議,確實是因為其中存在著太多需要釐清的邊界。比如,由於這類“支教”多由商業化的公司來運營,可能缺乏專業化的公益視角,若操作不當便可能給真正的公益行動帶來干擾,給被支教地區的孩子們造成麻煩。甚至說,當“遊客”花高價去“支教”時,那些被支教的地區和孩子,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們有知情權嗎?即便“旅遊式支教”有其市場需求,也應該把握好度,防止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