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2023年以來,全國各地積極推動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快完善集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等於一體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效。有的地區採用“生態資源指標及產權交易”的模式,促進了生態產品價值向經濟發展優勢的轉化;有的地區採用“生態修復及價值提升”的模式,帶動了周邊區域發展和資源溢價;有的地區採用“生態產業化經營”的模式,大幅增加了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對於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和體系不統一,核算技術不完善。當前區域間核算指標、核算方法、技術水平、數據來源和統計口徑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缺乏可比性,加大了區域間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和比較難度。同時,部分生態產品產權界定不明晰,產權邊界模糊,產權供求主體不明確,生態產權主體權責利無法統一,制約了生態產品的市場化交易,等等。有鑒於此,應多措並舉,讓好山好水有好“價”。
一方面,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標準化和統一化,搭建多層次生態產品交易平台。根據生態物質產品、生態調節服務產品、文化服務產品和公共性生態產品等不同類型的生態產品,構建個性化和細化的評價和測度指標,增強不同類型生態產品之間的可比性。應針對不同特點的生態產品採用不同的價值核算方法,對於產權清晰的生態產品採用市場價值法等直接市場法,對於數據難以獲得的生態產品採用意願調查法等更加靈活的方法,增強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科學性。建立信息公開、市場透明、規則合理以及競爭高效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中心,統籌推進用能權確權與跨區域交易等工作,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
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生態金融體系,創新綠色金融服務工具。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共同融資的多元化生態金融體系,對於公共屬性較強的生態產品,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應聯合綠色PPP、中長期綠色債券等渠道進行多渠道融資,對於市場回報率較高的公共私人產品,在政府主導下應充分發揮生態信貸、生態產業投資基金、短期綠色債券的作用。避免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名義違法占用耕地。嚴格遵守用地用途變更手續,加大對違法占用耕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行為懲罰力度,杜絕非法批地、虛假復耕等行為。
此外,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發掘生態產品特色和目標客戶群體,實現精準營銷和差異化營銷,促進品牌塑造和營銷推廣。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科學測算生態產品價值,建立多層次多維度的生態產品價值數據庫,改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價指標體系和核算方法。
(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