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5日電/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旨在大力推動專利產業化,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人民日報發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易繼明文章表示,《方案》立足國內外形勢,堅持問題導向,目標明確、把握關鍵、措施得當,是新階段專利轉化工作的行動綱領。
文章提出,盤活存量,培育增量。中國專利存量較大,創新要素資源豐富。然而,技術研發與後續產業鏈之間的鏈接並不充分,存量專利進入生產環節還比較難。在專利轉化產業鏈中,各種資源尚未達到最優配置,專利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和有效釋放。《方案》從盤活存量和培育增量入手,提出篩選存量專利,充分激活專利潛在市場價值。2022年中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其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還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方案》以高價值專利的篩選為起點,建立市場導向的存量專利篩選評價、供需對接、推廣應用和跟蹤反饋機制,充分激發經營主體的活力與創造力,解決權利人與實施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促進成熟市場體系與交易鏈的形成。在專利轉化運用中,《方案》關注價值增量的培育,推動實現從有到多、從多到精的跨越。在重點產業領域,進一步發掘技術價值,將技術領先優勢及時、高效地轉化為市場優勢。《方案》重點關注經營主體間的多元協作與技術共享,鼓勵專利組合的發掘、培育與產業化,重視創新聯合與專利聯盟,探索未來前沿科技的新型開發協作機制。
打通堵點,強鏈增效。專利價值的實現,需要“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品應用”全產業鏈的暢通。《方案》以重點主體和重點客體為切入點,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暢通產業價值鏈。在主體方面,《方案》重點關注高校、科研機構以及中小企業。對高校和科研機構,優化職務成果轉化管理模式,完善專利轉化容錯機制,採取類型化、整體性的動態價值評估方式,降低技術轉化阻力。同時,完善收益分配機制,激發權利人進行技術產業化的內在動力。對中小企業,《方案》通過精準服務、投資對接、融資支持等方式,提供體系化的解決方案。一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專利產業化幫扶;另一方面,從投資對接和上市服務兩方面入手,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在客體方面,《方案》重點關注高價值專利和專利密集型產品。建立科學、系統的工作指引,減少對數量的追求,更加重視專利質量、市場應用與產業化價值。同時,精準投放財政資金與政策資源,加強對財政資助科研項目形成專利的跟蹤、監測與反饋,助力高價值專利的產出和實施。此外,在專利密集型產品備案、認定、培育、監測等過程中,增強政府決策的科學性與透明度,有針對性地培育和推廣專利密集型產品,完成專利價值實現的“最後一公里”。
創新服務,增強動力。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在權利界定、價值評估、交易轉化等方面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和專業性,這就容易增加市場交易成本,甚至出現交易壁壘。《方案》著眼於構建良好的知識產權要素市場體系和服務生態,綜合利用數據處理、智能化評估、平台建設等互聯網技術,激發市場活力,加強技術賦能,增強專利轉化的內生動力。一方面,樹立以促進專利產業化為導向的服務理念,完善知識產權要素市場,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和良好的服務生態。完善專利權轉讓登記機制,健全專利開放許可、信用監管、糾紛調解等配套措施。積極開展知識產權融資信貸業務,探索知識產權開發性金融措施,穩步推廣區域性股權市場運營管理的風險補償機制,優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評估、線上登記、質物處置等模式。拓展專利代理服務業務,創新服務模式,為創新主體提供專利轉化運用的解決方案。發揮自由貿易港和自由貿易試驗區“頭雁”作用,加快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建設,不斷擴大知識產權貿易。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互聯網平台的整合功能,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供需對接、資源匹配、服務集成的平台,並提供精準服務。開發數據資源,形成專利資源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匹配機制。對不同市場價值的專利,匹配差異化、針對性的政策和具體措施。同時,借助平台將分散的運營服務體系充分集成,多管齊下,多力協作,促進在“科技推動—產業支撐—商貿融合”的過程中充分實現專利價值。
統籌內外,組織推進。中國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方案》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國際統籌協作和國內組織推進的工作原則。《方案》關注海外權利人的技術引進,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國際技術合作形式。一方面,積極吸引海外專利權人在中國進行專利成果轉化,豐富產品類型。另一方面,促進更具開放性的國際綠色技術知識產權開放實施,提升國際技術合作水平,推動全人類的技術發展和普惠共享。同時,《方案》提出成立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牽頭的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工作專班,各地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好專項行動各項任務。通過組織協同和配合,有組織地推動專利轉化運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