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31日電/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強調“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新質生產力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驅動下,生產力諸要素迭代升級而產生的新質態生產力,其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是科技創新與教育發展。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展現更大作為。
1.高校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光明日報發表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姜澤廷文章VS,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新矛盾、新挑戰,鮮明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成為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引。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條件要素、配置機制、發展模式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亟須從動力、效率、質量等方面大力推動變革,促進生產力實現能級躍升。“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是我們黨準確把握時代和形勢發展變化,在積極回應高質量發展需求中提出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新質生產力,區別於傳統生產力,其本質是科技創新驅動的生產力,代表著更高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以高效能、高質量為基本要求,並深度融合數字技術,具有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高效化的主要特徵和技術迭代周期短、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小、經濟社會效益好等顯著優勢,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將會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不斷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服務新發展格局、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在於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勞動者素質,並用新科技為產業發展賦能。因此,發展新質生產力,依靠創新科技,依靠創新人才,歸根到底還要依靠創新教育。
與新質生產力適配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均具有鮮明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屬性。高端精密儀器和智能設備成為主要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範圍和領域極大拓展,物質形態的新材料、新能源,以及非物質形態的數據資源等成為主要勞動對象。高品質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產生,依賴於高新科學技術的研發和運用。高校作為科學技術的重要策源地,應堅持“四個面向”,充分發揮在科技創新中的獨特優勢,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在以科技創新為牽引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努力研發更多的新型勞動資料,發現更多的新型勞動對象,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堅強的物質支撐。
新質生產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均為人,人是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性意義的能動主體。數字時代,勞動者衹有具備一定的數字素養,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識和勞動技能,才能運用高新技術生產出高品質的生產資料,才能成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適配的新型勞動者。高校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應以更加主動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作為,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更多新質生產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2.高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
文章認為,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激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生動力,深化內涵、特色、融合發展,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以高水平、有組織的學科布局、科研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人才培育為高質量發展增勢賦能,是高校推動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的關鍵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