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30日電/據金融時報報導,9月27日,國新辦舉行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新聞發布會,商務部副部長盛秋平、交通運輸部水運局負責人易繼勇、商務部自貿區港建設協調司司長楊正偉、海關總署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司司長陳振衝、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主任丁志傑介紹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部署和實施,凝聚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理念和共識,激發了各地制度創新的活力和動力,拓展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展示了中國堅持擴大開放的決心和信心。”盛秋平介紹說,十年來,自貿試驗區在貿易、投資、金融、航運、人才等方面對接國際通行規則,推出了一大批基礎性、開創性改革開放舉措,形成了許多標誌性、引領性制度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站在了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前列,也積極服務了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2022年,21家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占全國18.1%的外商投資和17.9%的進出口貿易,今年上半年進一步提升到18.4%和18.6%。
當前,自貿試驗區也迎來了十年揚帆再出發的新起點。盛秋平表示,商務部將與有關地方和部門一道,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統籌發展和安全,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加強改革整體謀劃和系統集成,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示範作用,努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以制度創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是自貿試驗區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楊正偉表示,十年來,商務部會同有關地方和部門,積極推動自貿試驗區特色優勢產業創新發展,不斷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在推動產業集成創新方面,支持自貿試驗區圍繞產業發展全鏈條、企業發展全周期,開展系統集成改革,打通產業發展的難點堵點,鍛造長板,補齊短板。
在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方面,楊正偉表示,商務部持續推動貿易、投資、金融、科技等領域改革創新,推動資本、技術、人才、數據等各類要素的自由便捷流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對接,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助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將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自貿試驗區是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的試驗田,談及外匯領域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的舉措,丁志傑介紹說,2013年以來,國家外匯管理局在自貿試驗區分6批先行先試24項外匯管理創新措施,並且按照“成熟一項、復制一項”的原則,在全國範圍內復制推廣近20項。主要涉及便利跨境貿易外匯收支;便利跨境投資,推動形成“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框架;優化外債管理方式,支持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等。相關措施有效提升市場主體外匯資金使用的自由與便利度,政策紅利逐步顯現。2022年,自貿試驗區跨境收支同比增長14.7%,比全國高出8.7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