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埃盧克索孟圖神廟聯合考古項目中方執行領隊賈笑冰(左)與埃方工作人員在考古現場交流。(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
中評社北京9月28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相信每個踏上董志原的人都會被震撼到並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寬厚、挺拔、壯麗,這個黃土高原‘第一原’名不虛傳。關於這片質朴、厚重土地的遠古文明故事,如今再次因南佐遺址而被濃墨重彩地書寫。”日前,在鄭州舉行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論壇的“世界大河文明的多樣性與交流互鑒”分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介紹了位於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的南佐遺址的最新考古發現,由此拉開了中外學者關於“全球視野下的古代文明研究”討論的序幕。
韓建業認為,南佐遺址宏大的規模和展現出的強大組織調動能力,是區域政權出現的最有力證明。宮城附近還出土了和祭祀相關的精美白陶、黑陶以及大量水稻,存在明確的專業分工和遠距離的貿易控制。“當時黃土高原地區已經明確進入文明社會,出現了一個早期國家。”韓建業說,“南佐都邑聚落是黃河中游地區文明起源、形成鏈條上的一顆耀眼明珠。”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年—4800年前中國北方燕遼文化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關於紅山文化的研究進展一直備受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賈笑冰在分享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新發現與新認識時表示,牛河梁遺址的一系列發現,揭示了紅山文化在其發生發展過程中延續了北方地區長久以來的傳統,同時接納與整合其他地域傳統,形成重禮儀輕世俗的開放、包容的社會體系,奠定了北方“原生型文明”的基礎。
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孟華平重點研究長江中游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的譜系結構與早期文明進程,主持發掘石家河遺址。作為長江中游地區已知分布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續時間最長且等級最高的史前聚落群,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發現的大型建築、祭祀遺跡、墓葬、刻劃符號、玉器、銅器等蘊含豐富的文明信息。
“研究表明,在屈家嶺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游地區成為中華早期文明多元格局中的重要代表,而石家河遺址是其中的突出載體。在後石家河文化時期,以石家河遺址為代表的後石家河文化已被整體納入黃河文明的進程中。”孟華平說,“石家河遺址比較好地體現了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融互動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