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乏力影響歐洲社會的購買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數據顯示,當前歐盟消費支出約占全球消費支出的18%,美國占28%;而15年前,歐盟和美國各占全球消費支出的1/4左右。英國央行首席經濟學家休·皮爾表示,歐洲“面臨著不同的衝擊組合”,歐洲央行政策制定者面對的困難比美聯儲更多,歐洲通脹顯得更為黏滯。
製造業遭受打擊
在美國不斷攪動地緣政治棋局、撬動能源杠杆、推出保護主義措施等背景下,歐洲製造業基礎遭到削弱,工業品出口也受到影響。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的一份報告表明,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削弱了包括汽車製造業在內的歐洲高耗能產業競爭力,造成市場份額流失。從金融分析公司標普全球9月1日發布的採購經理指數(PMI)來看,歐元區8月製造業PMI為43.5,低於此前預期。
為降低運營成本,歐洲多家鋁、鋅冶煉廠被迫關閉,大量粗鋼產能閑置,製造業遭受打擊。德國經濟連續兩個季度呈負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約為-0.3%,工業產出連續兩個季度下降。德國信用機構“信貸改革”的報告顯示,由於成本負擔過重,2023年上半年德國申請破產企業數量同比增加16.2%。德國安聯貿易公司經濟學家馬克西姆·達梅特在接受法國《世界報》採訪時表示:“在歐洲,高能源價格繼續給製造業帶來壓力和麻煩。”
美國推出《通脹削減法案》,以高額補貼等措施推動電動汽車和其他綠色技術在美國本土的生產和應用。比利時企業聯合會歐盟事務負責人奧利維爾·約里斯表示:“我們很震驚,這些補貼是保護主義,美國人在背後捅了我們一刀。”
歐洲媒體注意到,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部分投資和中高端技術人才正從歐洲各國流失。今年3月,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在美國啟動了一項20億美元的項目,在南卡羅來納州建造一座新的電動SUV汽車工廠。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憤怒地指責美國:“這就像宣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