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建設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實現路徑
http://www.crntt.hk   2023-09-05 07:59:02
 
  著力發展科技創新“策源地”

  文章認為,對標新發展格局、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大灣區自主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需持續提高,科技創新資源整合還不夠。未來仍需進一步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推廣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等改革創新舉措。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文推廣深圳經濟特區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47條“深圳經驗”),其中“‘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居於首位。在大灣區範圍內推廣“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改革創新舉措,有助於大灣區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進而更好發揮新發展格局中戰略支點的作用。例如基礎研究領域,依托大灣區已布局的散裂中子源、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施大科學工程,加快在高能物理、生物醫藥、海洋科學等國際科學前沿領域搶占制高點。

  強化企業創新激勵,完善創新支持市場體系。一方面,要認識到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通過提供財政資金支持、稅收優惠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激勵企業增加科研和技術創新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另一方面,要把握當前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重要時機,以“深交所、港交所、廣期所”三大全國性交易所為核心,將大灣區打造成科技投資的熱土,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流向創新領域。一是加快企業上市進程,繼續實施廣東科技企業“全鏈條培育計劃”以及深圳“星耀鵬城”、廣州“領頭羊”、東莞“鯤鵬計劃”、佛山“添翼行動”等政策舉措,助力大灣區上市企業擴容提質。二是發揮好大灣區政府引導基金的引領作用,支持各市及所屬區縣的政府引導基金設立產業子基金,重視撬動社會資本,培育發展“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風投創投產業集群。三是在深港“十八條”基礎上,完善大灣區風投創投機構“募投管退”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扶持政策,支持科技金融機構跨境聯動,打造全球創新資本頂級載體。

  加快建設高端人才“蓄水池”

  文章強調,完善大灣區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體系。基礎研究是科技進步的根源,而基礎研究的人才又往往來源於大學和科研機構,因此大灣區要形成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學與科研機構。從全球來看,擁有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地區與創新活動活躍的地區往往在地理上是重合的。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擁有若干世界知名大學,但受限於歷史、發展路徑等因素,“硬科技”領域短板明顯,科研機構的實力明顯不及京津冀、長三角兩大城市群。未來有必要通過做強現有高校、推廣跨境(含粵港、粵澳)聯合辦學、校際合作等手段,採取引進領軍級學者和搭建高水平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載體等措施,增強大灣區教育科研實力,促進大灣區高水平人才培養。同時,利用好大灣區產業優勢,支持大學、科研機構與科技型企業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助力企業研發機構實現能級躍升。

  探索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新型產業研究院。舉國體制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在國防安全、經濟發展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市場化的創新成果激勵以及創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有利於充分發揮人才等創新資源的功能,提升人才的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力。鑒於此,大灣區亟需圍繞技術進步層出不窮的新能源、半導體、生物醫藥等領域,建設國家支撐、市場化運作的產業研究院,由政府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保障,薪酬實行市場化形成機制,鼓勵人才自由流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使政府主導的產業研究院成為人才培養的後花園。

  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章指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積極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也符合中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更是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具體體現。未來,一是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貿易、金融和物流方面的優勢,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通過深化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加強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對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提供高效便捷的貿易通道和金融支持,推動形成新時代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二是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能對接和合作。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推動跨境投資和產能轉移,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總之,“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台,粵港澳大灣區需要把握機遇,以敦親睦鄰、協和萬邦的文化姿態,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利益結合起來;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必然要求。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