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中評社 盧哲攝) |
中評社香港9月5日電(記者 盧哲)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4日舉行記者會,發表新一份題為《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政策倡議報告。報告強調,香港要把握發展教育樞紐的黃金機會。在全球的人才爭奪戰中,建設教育樞紐是香港及大灣區培育未來人才、應對新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步。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在此間接受中評社記者訪問時表示,現時正是香港重新檢視相關教育及招生政策的契機。
水志偉表示,教育服務在發達經濟體的本地生產總值佔比遠比香港為高。香港坐擁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其教育界別有充分的潛力更進一步,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香港坐擁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受內地以及海外學生歡迎。無論是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大學還是自資院校,內地生報讀課程的競爭都非常激烈,錄取率低至5%至10%甚至更低。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的地緣政治環境是一個吸引東南亞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頂尖人才的契機,亦能令在港留學的學生群體變得更多元化。
報告提到,目前本港院校的非本地收生設有不同形式的限額,對部分課程擴張構成一定限制。2004年簽訂的《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只涵蓋學位及以上程度的課程,令副學位的跨境升學困難重重。另外,在北部都會區及大灣區的科技及工業發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政府需要輔以針對性措施推動業界與院校的合作乃至國際聯繫,從而提升香港的吸引力。
水志偉表示,報告建議與國家教育部緊密合作,爭取內地與香港高級文憑資歷互認;提高教資會資助大學和自資院校的非本地收生上限。“我們認為這是可行的,因為參考澳門的情況。澳門簽訂相關備忘錄的時間較晚,在政策上有一些更全面的地方。所以如果在澳門是行得通的話,基本上在香港也行得通。”
水志偉表示,現在的關鍵是香港要與國家教育部門緊密交談,希望能做好調整。“畢竟相關的備忘錄2004年後還沒有更新過。在政策上,是特區政府和中央雙方都可以主動提出是否考慮調適。現在正好是一個契機,因為現在我們發現香港人才有一些不足的情況,同時香港以外尤其是內地學生希望來港學習。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去重新審視相關的政策。”
談到香港是否會與新加坡競爭收取同一批學生,水志偉表示,很多經濟體都有做國際教育樞紐的理想,“很難說是否競爭關係”。他認為,在亞洲,新加坡與香港的情況比較類似,“都是國際化的城市,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也比較相近。但我認為香港比新加坡優勢的地方在於,香港本身有很多內地的資源,在文化鏈接上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同時,香港未來二三十年的方向比較清晰,學生來香港學習的時候,他會比較瞭解畢業後的發展。”
水志偉還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都市,學生要學會與來自全球不同地方的人相處,“不單在學習的時候,其實工作的時候我們也會跟不同的人合作”。他認為,本地學生與外地學生的融合“不會是很大的問題”,“同時,也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階段的這幾年,慢慢培養怎麼跟不同的人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