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史學使世界史學科獲得了分析人類社會演進的科學理論資源。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唯物史觀在中國歷史學中日益得到應用並成為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唯物史觀與中國這樣連續發展的文明古國、人口大國的歷史性結合,必然會產生中國特色的新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展現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世界眼光的學術傳統。例如,堅持與時俱進地探索社會發展規律;在歷史研究中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和政治經濟學理論;堅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來闡釋中國與世界的歷史;努力探索中華文化立場與世界視角的有機統一;注重運用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基本方法;綜合運用階級鬥爭理論、社會形態理論、“世界歷史”理論,等等。這些都推動了我國學者在探討人類社會縱向發展與橫向發展的對應關係中辯證考察世界的演變。
借鑒國外史學發展成果,有利於世界史學科擴展自身的理論和方法論研究。例如,20世紀中期以後西方全球史研究與我國世界史研究日益頻繁的交流互動,以及西方全球史取得的成果與顯露的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國學者不斷深化對世界橫向發展與縱向發展關係的探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世界史知識體系建設向國際史壇展示的是中國學者對世界的歷史、現實與走向的判斷,顯然要在全球範圍內接受實踐的檢驗。與國外學界的良性互動,有利於合力開拓學術交流、文明互鑒的新局面。
二
包含世界史在內的中國歷史學實踐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有力支撐之一。在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前提下,世界史學科面臨著闡明世界的形成並分析其趨向的迫切任務,這至少包含以下三個核心問題。
第一,在本體論上要重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世界意義研究。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人類文明擺脫貧困、消除壓迫的進步事業作出積極貢獻。這是典型的人類社會的縱向新發展推動橫向發展,即在全球範圍推動互聯互通互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不斷構建。這與16世紀西方資本主義興起之後以對亞非拉人民持續數百年的殖民掠奪為基礎的世界橫向發展,即以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北方國家和南方國家等範疇分類的中心與邊緣性質的等級化世界,形成了鮮明的歷史對比。這項研究不僅展現人類歷史演化的脈絡與趨向,而且揭示世界基本結構和形態的變化;既需要中外文明比較性質的歷史理論探討,也需要大量史實資料支撐的實證研究,是新時代世界歷史研究在本體論上的學術增長點之一。
第二,在認識論上要重視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文明交流交融研究,特別是支撐全球文明互動的跨區域交流機制的比較研究。社會主義文明形態的成功轉型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使得發展中國家探索新型區域合作互利模式的能力不斷提升。包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在內的亞非拉地區廣泛的文明交流實踐,正在推動世界經濟、全球治理和國際關係民主化的建設性發展。這些新型機制的特點是大小國家的主權平等原則落到實處、結伴而不結盟、相關國家的安全及立場都得到尊重和互利協作,注重提升參與國的自主發展能力。這不僅與19世紀西方國家主導的二元對立的、帶有暴力侵略性的交往模式有天壤之別,而且與20世紀中後期以來西方國家建立在地緣博弈基礎上的排他性區域合作機制具有鮮明區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對外交往的突出特點,是推動國際社會共同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提供穩定性和確定性,有序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世界範圍內不同時期的區域或跨區域交流在動力、內容和影響等方面的比較研究,將切實推進對世界歷史橫向發展的深入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