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時值盛夏,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內一派火熱景象。圍繞南繁種業和深海科技兩大領域,科技城現已建成16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註冊企業9649家、進駐科研院所19家。
在海南,科技“關鍵變量”正轉化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著眼全國科技創新發展布局,用好獨有的“溫度深度緯度”優勢,海南聚焦種業、深海、航天產業,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列。
走進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來自不同高校、團隊的研究人員正操作著儀器加緊實驗。“我做的是水稻方面的研究,通過降低土壤中氮肥使用量,把更多的水稻優良基因聚合到一個品種中,在實現穩產、優質的同時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科研人員杜梅說。
“我們推動企業和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共同推出‘揭榜掛帥’項目,以此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黨委專職副書記牛晶晶介紹,聚焦種業技術創新,企業出題、科研院校揭榜答題、市場“審卷”。
自2021年11月以來,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已經聯合企業開展了3期“揭榜掛帥”活動,累計推出103個課題項目,吸引了來自國內7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業科研團隊。
·不僅“下地”,還要“入海”。
6月11日,隨著“探索一號”科考船靠抵三亞,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第一階段考古調查工作宣告結束。歷時20餘天,500多年前的神秘古代沉船再次顯露身形。<nextpage>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領域。崖州灣科技城南山港著力打造科考母港,已服務700多個科考航次、近40家科研單位。截至5月底,南山港今年已完成295航次科考船服務,同比增長近3倍。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還積極推進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台建設,進一步支持南海立體觀測網、南海海洋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實施。以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台、深海技術實驗室等平台為主體,海南全力推動國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平台建設。
·要“入海”,也要“上天”。
從三亞向北200多公里,便是文昌國際航天城。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施工現場,工作人員正忙著安裝1號發射工位回轉平台的掛座。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郭強說:“我們加班加點,加快推進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建設,確保2024年二季度能按期首飛。”
這是文昌國際航天城平穩“起飛”的生動寫照。作為海南自貿港13個重點園區之一,文昌國際航天城加快推進發射區、高新區、旅遊區“三區”聯動發展,加快培育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鏈”產業同構。
“頭部企業、院所項目陸續落地園區,航天城產業鏈已逐步形成。今年一季度,園區實現營業收入40.65億元,是去年同期的3.39倍。”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常務副局長董承華介紹。
產業轉型升級,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一項系統工程。海南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劉作凱介紹,海南正充分發揮自貿港開放政策優勢,“陸海空”全面布局,高質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依托‘陸海空’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海南加速聚集科技人才,逐步形成研發優勢,加快轉化成產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