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以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hk   2023-06-22 09:10:48
  中評社北京6月22日電/農業現代化,關鍵在於農業科技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必須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突出重要位置上,堅持向科技要產量、要效益、要競爭力,以農業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發表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山東社科院基地特約研究員、山東社科院研究員周其森文章表示,回溯農業的發展歷史,科技創新始終是驅動農業進步的根本動力。作為人類生產經濟的第一產業,農業本身是發明和使用工具的結果,是創新的產物。自農業產生以來,農業生產技術作為衡量農業發展的標準和動力,決定著農業生產方式和效率。在原始農業和傳統農業時期,農業科技主要表現為生產工具、耕作方式、灌溉技術等,其中生產工具起著基礎決定作用。進入現代農業階段,農業科技又發生了深刻變化:各種現代化農業機械和設施幾乎覆蓋了農業生產的所有領域,極大地解放了勞動者本身;以生物工程為代表的現代技術應用於育種、種養等各個環節,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科技革命,是引領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的關鍵引擎,也為中國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文章提出,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育種創新,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農業生產的起點。歷史上中國農業在單位面積產量上位居古代世界前列,與悠久的選種育種歷史有著密切關係。構建現代種業體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不僅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必要途徑,更是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舉措。近年來,中國加快推進現代種業建設,啟動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基本完成,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海洋漁業種質資源庫已建成運行,國家級良種繁育體系進一步健全,供種保障能力由三年前的70%提升至75%。目前,種業振興正處在“打基礎”的階段,要抓住關鍵環節,重點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盡快彌補豆類、蔬菜、水果、畜禽等品類的種源短板,為種質資源的發現和保護建立起長效機制。

  加快先進農業機械裝備研發推廣,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如今,全程機械化作業在中國農業生產中越來越普遍,但細分來看,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呈現“整體明顯提升、發展不均衡”的狀態。具體來說,耕、種、澆、施、收等農業生產主要環節的機械化程度較高,而產前、產後機械化程度則相對較低。進一步提升中國農業機械化水平,應瞄准中國農業生產的現實需求,適應小農多、丘陵多等農情國情,在智能裝備、農產品初加工裝備、丘陵山地小型機械等產品上加大研發力度,以技術創新帶動農機產業提質增效。在農機推廣上,可以鼓勵探索農機合作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拓寬中小經營主體農機使用渠道,通過機制創新幫助他們降低使用成本。

  綠色農業科技,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摒棄過去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模式,在提升農業產量和效益的同時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綠色農業科技的支撐。綠色農業科技涉及優良品種選育、節水節肥節藥技術、綠色防控、農業廢棄物處理等領域。增加綠色農業技術供給,需要盡快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健全農業領域綠色技術標準,為技術成果轉化、實踐成果推廣搭建平台,進一步夯實綠色農業技術發展的制度基礎。針對中國農業的綠色發展需求,尤其要加快耕地健康保護、農作物肥料、秸秆處理等方面的技術研發。

  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涵養農業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農業科技來源於農業生產實際,應用於農民勞動實踐,農業生產第一線是孕育農業科技創新的土壤和源泉。中國多樣化的農業門類和產品種類,無一不是農民創造性勞動的結果。因此,既要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的領軍帶頭作用,又要深入挖掘農民的鄉土智慧,調動科研人員和廣大農民兩個積極性。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政策引導和鼓勵扶持,讓農村隱藏著的土專家、田秀才、活字典等鄉土創新人才真正獲得施展才華的舞台,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生力軍,進一步壯大中國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