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http://www.crntt.hk   2023-06-19 10:08:22
 
  不到30歲的他,為何能夠擔此重任?

  “給年輕人創造機會、‘壓擔子’是我們部門的傳統。”熊天賜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的人才培養機制感觸很深。參加工作3年,他就已經加入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中,為具有跨代意義的運載火箭負責動力系統的總體設計工作。

  當然,機會並非唾手可得,而是要經過嚴格的選拔。

  熊天賜告訴記者:“競爭重要崗位時,選拔過程設置了多重考核,除了考察每個人的日常表現,最後還要接受總師們關於技術細節的當面‘質詢’,答得不好就會被淘汰。”

  “不論資歷、不設門檻,才能讓有真才實學的人脫穎而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總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魏威認為,使青年科技人才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要幫助年輕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敢於給他們壓擔子,主動為他們搭梯子。

  如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的青年人才迅速成長。“在這裡,誰行誰就能上,成長成才的上升通道非常順暢。”熊天賜說。

  專家表示,不管是引才還是用才,都要破除對資歷、頭銜的盲目迷信,探索更加合理的選拔用人制度,讓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才脫穎而出。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探索實行預聘—長聘制,為青年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台。

  今年40歲的阮玨是這項制度的受益者。在6年的預聘期內,研究所每年給阮玨團隊穩定的經費支持。這6年期間,阮玨帶領團隊潛心科研,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他也因此獲得了長聘資格。

  “經過嚴格的專業評估,只要認定這個人有能力、有潛力,我們就大膽聘用,並給予全力支持。”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人事處處長姚慶磊說,“6年的預聘期既給了更多青年才俊承擔核心課題的機會,也讓用人單位提前留住了‘潛力股’。”

  全力保障、充分信任,支持實現從0到1的重大創新突破

  2021年,我國宣布在實驗室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使澱粉生產由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並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複雜分子開辟了新的技術路線。

  人工合成澱粉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生物所”)研究員蔡韜說:“我們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2015年就開始立項研究,可謂‘六年磨一劍’。”

  其間,科研團隊的核心成員因人員流動而減少。蔡韜坦陳,他也曾自我懷疑過:“把二氧化碳變成澱粉,如此超前的研究能做成嗎?”

  頂著巨大壓力,團隊堅持攻關,最終實現從0到1的重大創新突破。

  蔡韜能穩坐“冷板櫈”,離不開天津工業生物所的人才支持政策。

  “6年來,我們沒有論文發表的指標要求,也不用操心任何經費。所裡提供全預算制支持,全力保障我們做好研究。”蔡韜說。

  如今,天津工業生物所又成立了澱粉研究中心。蔡韜正帶領不斷壯大的科研團隊,繼續努力為我國糧食安全、二氧化碳利用做出新的貢獻。

  許多受訪者感慨:能讓科研人員一門心思只做一件事,非常關鍵!

  阮玨對此十分認同。他告訴記者,一些同行說起,成為學術帶頭人後,最發愁的事情就是如何“養活”自己的團隊。為千方百計爭取課題經費,他們有時不得不做一些“短平快”的項目,心態也容易變得浮躁。

  與這些同行相比,阮玨覺得自己格外幸運。“在預聘制的6年中,所裡為我們團隊提供了穩定的科研保障,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科研做好。”阮玨說。

  對人才的穩定支持、充分信任,也體現在賦予領軍人才“人財物”和科研自主權方面。

  姚慶磊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賦予課題組組長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權。“組長可以自主招聘團隊成員、自主確定薪酬,自主選擇和調整科研任務技術路線,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