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文化產業園 各有新看點
http://www.crntt.hk   2023-06-13 15:51:38
  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18071億元增長到52385億元,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和新引擎。在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新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中,獲得命名的15家園區文化企業集聚並形成良好產業生態和服務體系,對區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產生輻射帶動作用,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示範性。

  近日,記者走進其中3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探訪它們如何推動文化產業融合與創新發展。

  產業集聚,促進深度合作

  沒有圍墻,園區、城區、校園、商圈無縫交融;沒有分割,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面積僅8.2平方公里,卻匯聚了字節跳動、嗶哩嗶哩、叠紙遊戲、AECOM、聲網等新興領域的優質企業——這裡,是位於上海楊浦的大創智創新發展示範園區。

  “自2003年起步至今,大創智創新發展示範園區依托周邊大學資源優勢,依托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能力,重點培育泛娛樂、大設計、新消費三大文化科技產業集群,不斷構建出政府、企業、高校、園區共創的創新生態。”園區運營方上海楊浦知識創新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蔣建星介紹。

  在這裡,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聚集。2014年,從3個工位出發,一家名為聲網的企業開始在園區創業。短短幾年時間,聲網在泛娛樂社交、在線教育等領域市場占有率領先。大創智積極支持舉辦創業夥伴營,不斷發掘引入優質初創項目,吸引上下游企業進一步匯聚。

  在這裡,產業聯盟助推企業重塑。大創智聚集了一大批國內外設計公司,在大創智推動下,大創智設計產業聯盟應運而生,每年舉辦的大創智設計產業論壇吸引超過300家企業集聚,促成多個合作案例,助推設計企業轉型升級。

  園區還通過上海網絡視聽行業協會MCN專委會、灣區加速器、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楊浦區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中心等70餘個不同產業功能、不同商業模式的眾創平台和孵化器,為企業提供資源對接、上市培育、項目孵化、人才培養、知識產權等服務,積極幫助企業成長,促成企業間的深度合作。

  在這裡,校企聯動激發創新活力。復旦校友創建的萬物新生,專注於中國數字化循環經濟;同濟大學數據科研團隊和騰訊公司機器學習算法團隊聯合創立的脈策科技,深耕城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成為業內翹楚。

  另一方面,大創智也積極為周邊高校的學術科研成果提供轉化渠道,探索出政府、企業、高校、平台聯動的成熟模式。目前園區有高新技術企業459家,企業發明專利數312個,企業軟件著作權4146個。“出了校門就進園區”“校門口就能創業”成為大創智的金字招牌。

  如今,已有超過4500家企業在大創智成長,其中上市企業15家,總營收突破3000億元。眾多頭部文化科技企業在此集聚,還有大量小微文化科技企業如雨後春笋般出現,形成了大中小文化科技企業共榮共生的產業氛圍。信息服務、商貿服務、設計文創等主導產業日趨成熟,智慧醫療、金融科技、雲原生等新興產業成長迅速。

  產城相融,豐富文化生活

  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天津濱海新區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山丘廣場,就成了年輕人潮玩生活的聚集地——坐在“山丘”上,聽場戶外音樂會、看場露天電影,給忙碌的身心放個假;還可以逛逛咖啡市集、青草節市集,買個伴手禮帶回家。

  作為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的一部分,山丘廣場和藝術中心(劇場)、數字公園(兒童樂園)、“那山”街區內配套商戶店鋪等組成了產業園的社區生活空間。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占地100畝,建築面積20餘萬平方米。整體布局呈九宮格形狀,山丘廣場處在最中心區域,前後左右對應的是產業園的商業寫字樓,裡面聚集了400多家企業。

  “傳統的產業園以生產為主,新興的產業園區兼顧生產和社區功能。”智慧山產業運營中心總經理張麗君介紹,截至2021年底,園區入駐企業431家,註冊企業近2000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超過50家。

  如何避免產業園工作日繁忙,假期變空城的問題?智慧山文化創意產業園一直在探索。

  瞄准“文化+科技+生活”的多功能綜合型創新園區定位,產業園聘請了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對原有的寫字樓園區進行立面設計,打造了山丘廣場、數字公園、劇場等兼具建築特色和社交功能的空間。除了公共空間的升級改造外,園區還規劃引進了咖啡館、書店這些方便社交的商業場所。

  “產城融合是產業園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轉變,辦公園區節假日空城的現象,會被逐漸升級的生活場景所填補。”張麗君說,有了載體後,還要推出一些高質量活動。

  從廣告節作品展映,到年度“芒種詩歌節”,再到每周末的大型主題活動,“親子藝術節”“那山生活節”“大腦出逃藝術市集”等,產業園將藝術生活緊密融入商務園區中。

  “活動運營是園區持續提升區域創新創業影響力的重要方式。”張麗君說,園區每年舉辦380多場各類專業、親民的活動,為企業創造更多與外界、跨行業夥伴交流的機會,也豐富了企業員工和市民的假日生活。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