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防塵
能源大港變身“海岸花園”
提到“西煤東運、北煤南運”重要樞紐港口,位於河北省的黃驊港、曹妃甸港可謂是極具代表性。驅車前往這兩個港口,筆者並沒有看到想象中煤灰漫天的場景,相反,不管是港口作業區還是生活區,處處乾淨整潔,洋溢著綠色環保的氣息。
“如今的黃驊港空氣清新,到處可見藍天碧水,可以說是煤港長出了花園。”河北省滄州海事局局長劉波自豪地說,“大家跟著我到碼頭上看看,一定會大受震撼。”初夏時節,國家能源集團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的裝船碼頭上海風陣陣,儼然一派“海岸花園”景象。
“想起2003年我剛到黃驊港工作時,工作服都是耐臟的藍色,一天工作下來,脖領子都會變成黑色的。現在環境好了,穿著白襯衫上班,下班時還是潔白如新。”國能黃驊港務公司共享服務中心經理王霞告訴筆者。
黃驊港作為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第一大黃金出海口,承擔了北方煤港近30%的運量,每年約2億噸煤炭從黃驊港下海輸出。在吞吐量如此巨大的煤炭港口,港區內乾淨整潔,設備高效運轉,這得益於黃驊港多年來在本質抑塵技術、水資源利用和智慧化生產方面的不斷耕耘與創新。
望著波光粼粼的大海,順著主路前行,一座四方形半圓頂的翻車機房出現在眼前。廠房裡,4台每小時可卸煤8000噸的大型轉子四翻式翻車機整齊排列。隨著嘹亮的作業警笛響起,只見翻車機張開“懷抱”,一次“抱”住4節車廂,20秒內整體翻轉約160度。隨著煤炭傾瀉進地下料倉,翻車機兩側噴出細密水霧,迅速抑制住翻騰欲起的煤塵。
“在煤炭進入漏鬥後,我們自主研發的本質長效抑塵系統,在翻車機卸煤過程中進行分層灑水,實現粉塵顆粒的有效附著,使煤塵固化,實現了運輸過程中的翻、堆存、裝船作業全過程粉塵控制,真正達到全流程抑塵效果。”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生產三部副經理許寧介紹,在黃驊港,還有皮帶機洗帶裝置,煤制餅、污水處理等一系列技術,實施“翻、堆、轉”一整套粉塵治理工程,有效治理了生產現場粉塵排放和煤泥、煤污水無序排放的問題,從源頭上抑制煤塵產生。治理後,生產現場粉塵抑塵率達到98%,較傳統露天料場苫蓋防塵工藝生產效率提升10%,每年節約相關成本近4000萬元。
同時,港區內還建有48座筒倉儲存煤炭,形成最多可儲存144萬噸的世界最大儲煤筒倉群,避免了堆取料作業過程產生揚塵。
煤炭大港要變“綠”,除了要治理好煤塵污染,還要做好節水文章。
黃驊港地處鹽碱灘,淡水資源極其寶貴。“煤炭港區每年生產用淡水370多萬立方米,環保要求提升後,淡水使用量一度增長。”懷全說,“為了化解淡水難題,我們規劃了‘三湖兩濕地’,向大海、天空和科技要淡水。”通過收儲壓艙水、淨化煤污水、承接“天上水”,生產用淡水超九成自給自足,實現了降本增“綠”。
“港區內‘三湖兩濕地’相互聯通,可實現逐級沉澱、平衡存水、循環用水,資源利用實現‘最大化’,這些水都將逐步回用到生產中,每年可減少淡水使用成本1900餘萬元。”懷全介紹。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港區“三湖兩濕地”綠色生態景觀不時引來白鷺光顧,成為飛鳥游魚的栖息之所。
同為煤炭中轉大港的國投曹妃甸港,也同樣發生了滄海桑田的生態巨變。堆場封閉大棚、防風網的建設,成為港區推進煤塵抑制、減少污染的重要環保措施。
在國投曹妃甸港的堆場上,有鋼網架結構的巨型條形倉,內部可堆存40萬噸煤炭,能起到防風抑塵作用。“整個堆場能存放832萬噸煤炭,可滿足不同客戶的單堆單放需求,這就好比為整個煤炭的吞吐打造了一個規模匹配的‘銀行’。”國投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亮說。
“封閉大棚的使用,國投曹妃甸港是國內同類港口工程首例。”蔣亮介紹,在棚內結合堆場灑水對靜態起塵的抑制率可達99%以上,因此對於堆場設置條形大棚後靜態起塵量可以基本忽略不計。
為有效控制港口煤塵對周邊城區及海域的污染、節約除塵用水,國投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在堆場東、北、南三側與主體工程中同時施工建設防風抑塵網,總長度約4670米,為單體項目國內建設最長的防風網。“若堆場四周全部完成防風網布置,將使粉塵總量在現有環保基礎上消減80%以上,同時將附近5公里範圍內的煤炭粉塵環境影響程度減小70%以上,對港區附近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的影響降到最低,抑風抑塵效果明顯。”蔣亮說。
國投曹妃甸港還利用智能監測感知系統對港區粉塵、風速、風向、溫濕度、貨物狀態等數據進行監測,實時掌握環境數據,為港區環保生產提供決策支持;同時,運用智能生態運營平台將含水率測量與除塵系統結合,實時調整灑水除塵策略,將環保設備與生產設備運行狀態相關聯,根據環境、煤質、生產信息綜合進行環保設備的閉環管理,提升港口環保應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