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台制華”與“以芯制台”:美國“台灣科技牌”的邏輯與方式
http://www.crntt.hk   2023-07-31 00:16:02
 
  三、美國“以芯制台”的核心邏輯

  台灣企業嵌入全球電子信息製造產業價值鏈的程度非常深。這些企業在島內空間和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必須要依靠在島外尋求發展空間。台積電數據顯示:台灣南部科學園區芯片生產消耗水每天就超過9萬噸。因此,對於像台積電這樣的集成電路企業來講,尋求島外發展空間必然是企業的主導戰略。這些台灣企業早期通過OEM對大陸地區投資,但產業鏈高端環節是嵌入美歐價值鏈網絡,美國等國企業掌握高端研發、知識產權、高技術服務、關鍵零部件采購主動權。儘管近些年來台資企業當中很多已升級到ODM的角色,但是它們的專利和消費市場主導權仍掌握在美國手中,并波及到產業鏈合作夥伴選擇以及自身全球區域投資布局上。美國對這些台灣企業施加國家政治壓力,台資企業很難說“不”。無論是被動轉出,還是主動撤離,其風險都將轉嫁到了兩岸電子信息產業鏈條上。台資企業將關鍵製造能力和研發部門轉出中國大陸的潛在風險仍舊普遍存在。

  兩岸在一些關鍵行業的產業鏈上下游關聯性很強。機電產品、電子零組件、有色金屬是台灣對大陸出口的關鍵科技產品;集成電路產品更是占據了台灣對大陸電子零組件出口額的80%以上。台灣集成電路企業整體掌握著製程能力、部分研發設計能力以及出口能力。世貿組織全球價值鏈數據顯示:2018年台灣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整體參與度高達60.8%。台積電、鴻海精密、廣達、仁寶、華碩、緯創等世界500強的台灣企業均在其中。台積電更是全球高端芯片製造的最重要的廠商,目前出品了全球80%以上的高端芯片。聯大、日月光控股、聯發科、文曄、聯電、至上電子、聯咏、益登等是IC設計、半導體材料、化工製品等半導體產業鏈的各個細分領域擁有很強國際競爭力的台灣企業。

  近些年來,民進黨當局在“倚美反陸謀獨”路綫下不斷鼓動島內台資企業赴美設廠投資,撤離中國大陸。同時,民進黨當局通過“反滲透法”等制裁工具壓縮台灣相關科研機構從事與大陸相關科研項目的財政資金,阻礙兩岸正常科技交流。2019年台灣“科技部”針對獲大陸研究補助學者列出清查名單,2022年8月成立“數位發展部”,指向兩岸數字經濟合作和島外輿論監控。民進黨當局上述做法實際上助推了美國“以台制華”戰略裹挾下“以芯制台”的目標。

  四、美國“台灣科技牌”的主要手段

  當前美國“台灣科技牌”的主要手段包括產業鏈“脫中化”、經貿投資“美國化”和企業經營“透明化”。一是產業鏈“脫中化”。產業鏈本應是市場機制運行和理性經濟政策協同的結果。國家政治操縱下的產業鏈將造成巨大交易成本。美國政府強制要求台灣芯片企業到美國設廠,限制在大陸增資擴產,并與歐洲、日本等國家重構產業同盟。為維繫歐美市場份額,台灣企業必然會采取投資地區分散化的策略,拆解價值鏈單元以釋放美國政治壓力。在大陸科技型台商經營業態已經基本上從OEM切換到ODM的情況下,台灣企業將ODM的核心技術和製程能力轉移到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做法對兩岸科技合作的質量和層次造成較大衝擊。台灣企業投資行為的空間重配將對兩岸電子信息產業鏈供應鏈的環節運行產生替代效應。

  二是美國通過設置歐美市場准入門檻和渲染兩岸戰爭氣氛,逼迫和誘導台灣企業將島內核心技術生產綫轉移至美國本土。美國以貿易原產地證明為由,迫使台灣企業在投資設廠、原料和中間品采購等環節脫離中國大陸,選擇美國、歐洲和東南亞等地區重新布局。這一手段將迫使台灣企業不得不將高端技術生產環節轉移至美國。同時,美國政府以軍事干涉不斷觸發兩岸關係底綫,藉此渲染兩岸戰爭氣氛,誤導台灣企業將美國視為更安全投資地。然而,事實上美國已經在全球產業雁陣模式上很早就超越了製造和生產綫布局這一階段,轉而升級到服務業。因此,美國企業在經營成本和勞動力資源上已經不具有國際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企業到美國投資衹能是“賠本賺吆喝”,將導致台灣企業長期經營業績下滑和全球競爭力下降。因此,“台灣科技牌”的極大受益者是美國本土企業和美國國內政治利益;實際受損的則是台灣企業和台灣科技競爭力。一旦台灣在美國全盤戰略中徹底失去科技價值,也就意味著台灣科技被徹底掏空了,台灣將會面臨更大的地緣政治和軍事風險。

  三是美國運用相關法律與政策工具監控台企經營,以所謂的“透明化”來獲取核心商業秘密。近年來,美國政府多次要求台灣企業交出核心經營數據和技術數據,從而達到對台灣企業的完全控制和將台灣企業技術訣竅據為己有。近期,美國正式啓動補貼規模約530億美元的《芯片與科學法》,針對在美設廠的半導體企業補貼開放申請,但是交換條件是交出商業機密。此外,美國還要求台灣半導體製造企業將產能移往汽車芯片領域,以此改變美國芯片製造技術和產能,從而實現汽車產業產量及其供應鏈的產值和知識產權的主導權。這一手段背後,是美國政府旨在鎖定台灣關鍵芯片企業進入美國主導的產業生態圈,脅迫台灣企業轉移核心技術訣竅,以重構美國自身的高端製造能力的真實邏輯。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政府出台芯片法案意在通過控制台灣地區芯片產能和技術研發能力阻遏大陸芯片產業發展和全球價值鏈的深化布局,最終實現“以芯制華”的目的。

  五、結論

  美國在中美關係與兩岸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從“以台制華”到“以芯制台”,最終是要實現“以芯制華”。可以講,“以芯制華”是“以台制華”的升級版,台灣科技牌是美國對華科技戰的新工具。誠然,升級版的“以台制華”策略或許面臨中美之間、美台之間、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三重結構“兩難困境”;⑥但是,美國通過“台灣科技牌”來實施對華科技戰的主導邏輯和短期影響已然清晰。

  筆者認為,美國對華科技戰和“以芯制台”無法實現美國的全球價值鏈“鏈主”預期。原因是全球價值鏈是基於投資與貿易雙向邏輯形成的跨國企業生產網絡。短期看,跨國企業受地緣政治和國際政治因素影響而出現選擇轉向。但是長期看,主導全球價值鏈運行的內在規律仍是“成本-效益”綜合考量下的市場規律。在美國勞動力成本高居不下和國家產業結構整體已“脫實向虛”的情形下,美國政府無法為轉移至美國本土的台灣企業提供實質匹配企業需求和收益目標的經營條件。加之全球價值鏈原有結構上國家地區間已有的貿易投資聯繫;美國對華科技戰的大概率長期結果是全球價值鏈呈現“多中心、小抱團、弱聯結”的結構。這種結構既不是去中心化,也不是強中心化,衹能大幅增加全球價值鏈運行的國家地區間交易成本,降低全球宏觀經濟績效。

  2022年中國大陸企業半導體產業營收達到458億美元,雖然比2021年略有減少。但是,在芯片應用場景和市場容量上中國大陸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而且在解決高端芯片設計與製程上正在不斷進行賽道超越。《芯片戰爭》作者克里斯·米勒認為:中國大陸市場在成熟芯片產業上將可能占據主導。對這一判斷有兩層引申意義。一,中國大陸市場仍是全球最穩定、最具潛力的市場,世界離不開中國市場。以成熟的模擬芯片為例,中國大陸目前擁有10%的全球市場。二,美國“以芯制華”將會倒逼中國加大對高端芯片製程技術和研發力度,并且在中國大陸本土市場上拓寬消費芯片、汽車芯片和工業芯片的應用廣度。因此,從長期來看,美國“以芯制台”并不能有效服務其“以台制華”的長期目的,美國政府需理性務實評估這一做法,回歸中美科技競爭正常軌道。

  註釋:

  ①陳文傑,當前台灣問題“國際化”情勢日益嚴峻的原因、危害[J],統一論壇,2021,(05):48-50.

  ②《美國競爭力計劃》是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2006年2月發布的旨在提高美國創新能力的政府行動綱領。參見https://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stateoftheunion/2006/aci/index.html/,訪問時間:2022年9月25日。

  ③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The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History, Authorities, Issues, and Options, 2020, 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 訪問時間:2022年9月25日。

  ④楊澤軍.美打“台灣牌”力度不斷增大[J].台聲,2019,(10):48.

  ⑤Foreign Policy Analytics. Semiconductors and the U.S.-China Innovation Race:Geopolitics of the Supply Chain and the Central Role of Taiwan[R]. 2021. https://foreignpolicy.com/2021/02/16/semiconductors-us-china-taiwan-technology-innovation-competition/

  ⑥信強,拜登政府對台政策的嬗變與困境[J],台灣研究,2022,(03):1-11.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3年6月號,總第306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