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9日電/據媒體近日報導,“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上海近年來支持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課程,目前已培養3萬餘名企業新型學徒。從製造業、服務業到高新技術產業,企業新型學徒制已經在上海遍地開花。2021年,人社部、財政部等聯合印發文件,部署全面推行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上海3萬餘名一線工人“入企即入校”的實踐及成果,正是該項行動的一個縮影。
企業新型學徒制是由企業擔任育人主體,與職校、培訓機構等聯合培養高技能人才,培養對象與企業簽訂至少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以技能崗位新招用和轉崗人員為主。通過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等方式,共同組建雙導師隊伍,聯合開展教學,培養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技工技師,能夠有效滿足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需求,還能夠避免傳統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深度不夠,人才培養和企業生產需求容易脫節等問題。
當前,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人社部相關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超過3000萬人。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打造更具活力和效率的培訓機制,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重要而緊迫。
現代化產業發展迅猛,不斷湧現新技術、新職業。近年來,國家陸續頒布智能製造、大數據、區塊鏈、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10個國家新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的技術技能標準。新版職業分類大典新收錄97個數字類職業、133個綠色職業,這些都對製造業高層次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為此,企業新型學徒制在實施和推行中,應急企業之所需,優先培養新興職業技能人才,更快填補這方面的人才缺口。
在培訓期間,企業須承擔學徒基本工資、培訓學費、師傅帶徒津貼、工傷保險、設備損耗費等,綜合培訓成本較高,企業短期內難以收回培訓成本。目前,政府財政補貼為學徒學費的60%,前期預支不超過50%。如果學徒培訓不合格,企業不能獲取其餘費用,導致企業投入的人才培養成本大於財政補貼,影響企業的培育動力。因此,地方政府可制定培訓激勵措施,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對積極開展學徒培訓並取得較好成果的企業,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從而提高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培訓的積極性。
學徒具有雙重身份,在企業是職工,在職業培訓機構是在册學生。學徒在1至2年的培訓期內,收入較低、考核壓力大;轉崗培訓員工一般年齡較大、文化層次較低,接受新知識、新技能速度較慢;針對培訓合格的學徒,企業普遍缺少獎勵措施。這些現實因素的存在,易導致學徒信心不足,參訓積極性較弱。基於此,教育部、人社部等出台相關政策,明確完善學歷和職業資格標準,實行彈性學制,建立學徒學分銀行,以培訓成果為導向,推進1+X證書制度,將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有機銜接,促進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融通,暢通技能型人才成長通道,可謂切中肯綮。
作為政策配套,企業也應充分發揮育人主體作用,制定更科學合理的學徒激勵方案,如建立階梯式薪資獎勵制度,針對參訓學徒考核結果、工作成績等,給予相應的薪資待遇、職業晉升和獎勵,提升學徒的積極性和上進心。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董玉蓮(沈陽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