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5月4日,一條滿載5.43萬噸南非玉米的貨輪停泊東莞麻湧港區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這是繼1月份巴西玉米首次登陸中國後,南非玉米首次登陸中國。一個個“首次”凸顯我國玉米進口來源地更加多元化,玉米全球供應鏈進一步增強,國內玉米穩定供應得到有效保障。
作為世界第一糧食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我國雖然糧食連年增產,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庫存充足,為應對糧食安全風險提供了良好的糧源保障,但飼料糧仍然是保障糧食安全的短板。這是因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肉蛋奶等動物性食品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拉動飼料糧需求增加,國內飼料糧長期不能滿足需求,需要大量進口確保飼料糧供應安全。
玉米作為糧飼兼顧的糧食品種,飼用消費占六成以上。今年一季度經濟回暖明顯,再加上一季度是消費旺季,肉蛋奶的需求旺盛,玉米消費量明顯增加。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工業飼料產量2511萬噸,環比增長10.4%,同比增長5.5%,飼料企業生產的配合飼料中玉米用量占比為38.1%,同比增長1.3個百分點,玉米飼料需求穩中有升。今年,我國在實施玉米單產提升行動確保玉米增產的同時,不斷拓展玉米進口渠道,掌握玉米進口主動權,確保進口穩定性。
追溯玉米進口的歷史,我國從玉米淨出口國轉變為淨進口國,衹有短短十幾年時間。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我國玉米一直保持淨出口態勢,玉米出口量曾經逼近1700萬噸。2010年我國首次轉為玉米淨進口國,進口量一直保持較高水平。2020年玉米進口量達到1129萬噸,首次突破720萬噸進口配額的限制。2021年玉米進口量達到2835萬噸,再創歷史新高。2022年玉米進口量下降至2062萬噸,但仍處於2000萬噸以上的高位。
美國和烏克蘭是我國玉米進口主要來源地。如果來源地高度集中,可能存在風險隱患。2010年至2013年期間,我國從美國進口的玉米占比超90%以上,2015年烏克蘭取代美國成為我國玉米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每年我國從烏克蘭進口的玉米占比均超80%。近兩年,受地緣政治衝突、糧食貿易保護主義以及某些國家糧食武器化等各種因素叠加,我國玉米進口安全受到影響。構建糧食進口多元化格局,成為我國增強玉米供應鏈穩定性的必然選擇。
構建玉米進口多元化格局,要從拓展玉米進口來源和優化進口品種兩方面著眼,避免進口來源渠道和進口品種過於單一帶來的安全風險。一方面,要拓展進口來源地,除了美國、烏克蘭外,去年以來我國開辟緬甸、巴西、南非玉米輸華通道。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口玉米752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285萬噸,占到總量的37.8%;從巴西進口216萬噸,占比28.8%;從烏克蘭進口208.6萬噸,占比27.7%。值得關注的是,僅僅幾個月時間,巴西已經超越烏克蘭成為我國玉米進口第二大來源地。另一方面,應調整優化糧食進口結構,增加大麥、高粱、小麥、碎米等玉米替代品進口,有效補充國內玉米缺口。
還要加強與世界產糧大國的貿易合作,為確保糧食進口的穩定性注入持久動力。今年4月份,我國在糧食外交方面取得豐碩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提到,雙方將積極創造便利,提升互輸農產品和糧食的多樣性和供應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西聯邦共和國關於深化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也提到,雙方要堅定推動兩國糧食貿易的安全順暢發展,並承諾推進巴西高粱、大米輸華議定書磋商。此外,中澳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就大麥雙反措施爭端達成共識,有助於澳大利亞大麥重返中國市場。
糧食外交已經成為我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開展積極的糧食外交,不斷擴大“朋友圈”,這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管理能力,掌握國際農業合作和糧食安全的主動性。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