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7日電/中醫認為,五穀性味平和,補益脾胃。《黃帝內經》記載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膳食搭配原則。傳統上,五穀指稻(水稻、大米)、黍(黃米)、稷(又稱粟,即小米)、麥(小麥)、菽(豆子);而現在,五穀泛指各種穀類食物。寓醫於食,五穀能入藥防病,又各有特點。
大米中的粳米,性味甘平,補氣健脾和胃、除煩渴,適合營養不良、慢性胃炎、腸炎人群。米糠層的膳食纖維有助於胃腸蠕動,防治便秘、痔瘡。平時可用粳米煮粥、做糕點,但粳米熱量較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
黃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E和鋅、銅等元素,有益氣補虛、潤腸通便功效。同時,植物纖維含量高,能輔助增加腸道蠕動、改善便秘症狀。
小米味甘性涼,能健脾和胃、補腎安神,適合功能性消化不良、反胃惡心、腸鳴腹瀉和失眠健忘者。小米所含的維生素B1和B12,能預防口角生瘡。小米含鐵量高,可預防缺鐵性貧血,常用於產後調養,可和羊肉同煮,治療產後氣血虛弱。
小麥有養心健脾安神、滋陰補腎除熱功效,能治療心煩失眠、汗出口渴。適合情緒抑鬱者特別是更年期女性的調養。日常可選浮小麥20—30克、茯神10—20克,搭配麥冬6—10克,將藥食研碎在沸水中煎煮15—20分鐘,去渣飲茶,有助於緩解女性潮熱心煩、多汗失眠等不適症狀。(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