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勞動力供求匹配看,信息過載導致工作搜尋成本過大,專業化主動精準匹配能力不足,供求匹配效率效果不好
勞動力供求匹配的問題從工業經濟時代的信息不足變成了數字經濟時代的信息過載,但是供求匹配技術和手段沒有同步進化適應,從而導致勞動力市場匹配從一種低效走向另一種低效。需要更好發揮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特別是數字技術賦能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構建能夠開展供求信息精準匹配而且能夠主動向供求雙方推送勞動力供求信息的新一代智能化就業服務系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專業雇主組織)在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與共享使用方面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勞動力市場供求匹配機制設計需要更加科學合理,特別是針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匹配需要設計更加合理的時間結構,政府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招錄應該盡可能提前開展。
從就業總體形勢看,不僅需要關注不同群體的就業狀況,也需要關注與就業直接相關的收入、社會保障狀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官網數據,自2018年以來,全國16-24歲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上升,2022年7月衝上接近20%的創紀錄水平,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青年群體的就業問題需要得到特別關注。自2022年2月起,全國外來戶籍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超過本地戶籍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跨省流動農民工規模自2016年(7666萬人)起逐年減少,到2020年下降到7052萬人。自2020年6月起,作為中國經濟中心力量的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上都超過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水平。從收入方面看,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資性收入大體與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持平,平均而言,就業所帶來的收入主要是維持生計所需。收入差距仍然需改進。社會保障體系也需要關注從更多基於國民身份向更多基於工作本身轉變,新就業形態從業者的勞動權益保障定位與體系設計仍缺乏成型的方案。城鎮化帶來就業緩衝區弱化,新農民工不會再回到農村地區生活,就業硬著陸風險加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