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向 海外新家
從推出針對非漢語母語兒童的曲藝興趣班,到在德國海德堡大學開設相聲高級研討課,中法曲藝文化協會開展的相聲教學活動,吸引了來自中國、法國、德國的30多位固定演、學員。協會成了外國人瞭解中華文化的窗口,也凝聚了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情。
在奧地利巡演時,以溫州、青田老華僑為主的觀眾不熟悉普通話,更難以理解作為相聲背景的中國社會新潮,前幾次演出均未達到理想效果。瞿見有些失落:“一些華僑把每年僅一天的休假時間用來看我們的演出,使命感讓我更想為他們帶去歡笑。後來,我突然想到在節目中學說他們的家鄉話,這就好比我們看外國人結結巴巴學漢語,場子果然一下就熱了。”
在協會的“熏”相聲計劃中,成員們通過賞鑒經典相聲作品,交流心得並付諸實踐,有的零基礎成員從實驗劇場逐步走向商演舞台,擔任壓軸演員。協會“元老級”成員於一也感慨萬千:“剛開始,我怕觀眾不笑,創作時只顧塞‘包袱’。和其他成員多次探討後,我開始重視相聲的角色塑造和情節邏輯,希望呈現更經得起推敲的作品。”
加入協會3年後,於一女兒出生。於一將她帶進協會成為“廣”字科學員,取藝名為於廣菱。小廣菱繼承了母親的愛好,從經典繞口令《十八愁》到快板、二人轉,不時“吊嗓子”,跟著母親說兩句。
“相聲包羅了各種中國故事。我希望孩子通過學習相聲,瞭解中華歷史、懂得欣賞中式幽默。”於一說,“她曾跟我去現場演出,很享受台下的熱烈氣氛。”
隨著協會成員流動,作為逗哏演員的於一與協會的絕大多數捧哏演員都合作了一番。在與搭檔磨合、熟悉彼此語言風格的過程中,成員們走進了彼此的生活,成為交心摯友。
與中法曲藝文化協會相伴的時光裡,成員們有人從高中生變成了本科生、研究生;有人從企業離職,轉換了人生賽道;也有人博士畢業,回國任教。但在與故鄉萬里之遙的巴黎,始終有這樣一群勝似親人的同胞相互扶持,將中國曲藝的種子播撒向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