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創作 中西合璧
協會的相聲演出不僅在法國叫好又叫座,還通過巡演,走進了歐洲其他國家的26個城市。兩年內節目不得重復的規定和200餘場演出鍛煉,大大提升了演員們的創作實力。
2019年,首屆“國際說唱幽默藝術節”在盧森堡舉辦,瞿見、張曉陽和法國相聲愛好者戴夢平憑借中、法、德、英四語的原創相聲作品《大翻譯家》一舉獲得“紅獅獎”藝術創新獎。
“原本我一直找不到《大翻譯家》的創作靈感,直到在德國海德堡的大學廣場等車時,耳邊充斥著各國語言,靈感忽然就來了。”回憶創作經歷,瞿見表示,希望針對盧森堡語種多樣的特點,讓相聲在多種語言的交織中推進。
新作“出爐”後需反復打磨,演員們先在巴黎相聲大會的業務場試演,又在正式演出前得到了著名相聲演員姜昆、範軍等的指點。
演出現場,當演員把“上鞋不使錐子——真(針)好,狗攆鴨子——呱呱叫”這兩句中文歇後語直接翻譯為“très bien”(法語,意為“真好”)時,場下觀眾起初一愣,短暫回味後又捧腹大笑:同一含義在中文和法語表述中長短對比鮮明,簡練的翻譯又展示出歇後語“真正的含義只存在於破折號後”的特點。3位演員配合默契,4種語言相得益彰,在現場華人觀眾占比不高的情況下,來自東方的語言藝術贏得了滿堂彩。
“節目很好,但你以後別再被他欺負了。”演出結束後,盧森堡國務委員會前主席馬塞爾·索伯對瞿見的搭檔說。這讓演員們倍感欣慰:“這說明他完全進入了節目建構的情境。”後來,南京大學苗懷明教授撰文評價這次創新使相聲在海外“完成了本土化,也許是中國曲藝在海外發展的一條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