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http://www.crntt.hk   2023-04-10 09:03:13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實體經濟是支撐經濟增長、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我們要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這個著力點,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不斷夯實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物質技術基礎。
  
  認識實體經濟重要性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魏際剛文章表示,世界各國發展經驗表明,實體經濟能否穩健發展,關乎一國長治久安和國際競爭力。本國產業結構能否適時優化升級、能否形成若干優勢產業、科技含量能否持續提升、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能否增強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等,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
  
  中國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實體經濟實現量的穩步增長和質的顯著提升,綜合實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都邁上新台階。一系列成就為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物質技術基礎。實踐證明,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經濟發展、我們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中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
  
  未來幾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縱深推進的時期,也是國際競爭更為激烈的時期。中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我們要構建的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要實現的經濟循環暢通需要各產業有序鏈接、高效暢通,必須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不斷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站穩腳跟,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當前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實體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總體上看發展方式較為粗放。製造業大而不強,基礎設施綜合協同性有待提升,服務業需提質增效,經營主體的競爭力、抗風險能力有待增強,部分領域依然存在“脫實向虛”的苗頭。在此背景下,明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實體經濟發展的重點,做好相應的戰略部署與政策調整,十分緊要。
  
  找准發力的主攻方向
  
  文章認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關鍵是找准發力的主攻方向,以更加精準、務實的舉措將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質量為先。實體經濟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產業體系、結構、布局以及產品品種、數量、品質、價格等,要著力滿足不同層次、不同維度的需求,使產業體系與各類需求相吻合、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相匹配、產業發展與國內外需求條件相適應。同時,要牢牢抓住質量這個關鍵點,強化標準引領,構建統一的產業標準體系,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方式,構建質量與價格的科學聯動和反應機制。
  
  二是不斷夯實發展根基。根深才能葉茂。推動實體經濟更好發展,強化產業基礎至關重要。要加強基礎研究、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基礎軟件、基礎零部件、基礎架構、基礎設施等方面的能力建設;推動實施重大質量改進和技術改造項目,培育形成以技術、標準、品牌、服務為核心的質量新優勢,支持重點領域質量攻關,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增強基礎設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撐保障能力。
  
  三是著力提升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是實體經濟更好發展、贏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要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戰略重點,構建集高效農業、現代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優質服務業、未來產業於一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超前部署未來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推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同時,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全球要素在中國市場匯聚,讓不同類型經營主體發揮各自的功能與作用。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