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 打造韌性城市
http://www.crntt.hk   2023-03-29 08:39:51
  中評社北京3月29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廣州按人口標準已屬超大城市。城市規模越大,面對的災害和風險越多且越不確定,多元風險累積與叠加易產生“漣漪效應”和“蝴蝶效應”。筆者以為,廣州建設超大城市韌性戰略可從以下方面考慮:

  構建超大城市風險綜合治理體系。建立城市氣象災害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機制,發揮氣象防減災治險第一道防線作用;全面完成城市風險識別並形成多維城市風險分級分類體系,建立超大城市多維風險監測預警平台系統;設計融合風險治理全生命周期的超大城市復合空間綜合防災規劃流程和系統,形成多維風險評估系統和研判機制;編制政府版、專業版、部門版、市民版廣州城市風險手册和城市風險地圖册。加強宣傳教育培訓,促使市民自覺防範風險並成長為理性參與型公民。培養掌握風險類型知識和防治技術、防治流程並能進行風險宣傳教育培訓的專業隊伍,形成公眾預防、避險自救、互助聯動、全民參與的城市風險防控治理機制。

  構建超大城市韌性評價機制。立足超大城市多維風險識別,建立廣州城市多維韌性指標體系。根據城市面臨的由於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引發的源於生態本底(自然維度)的風險制定生態韌性評價指標體系,根據城市面臨的影響城市正常運轉的電力、供水、供暖、能源、糧食、交通、網絡、通信等源於物質資源(基礎設施維度)的風險制定基礎設施韌性指標體系,根據影響城市經濟運行態勢的源於經濟發展 (經濟維度)的風險制定經濟韌性指標體系,根據影響城市發展利益主體中不穩定、不確定的源於社會的風險和妨礙社會公共服務發展的因素(社會維度)制定社會韌性指標體系(兼顧公共服務韌性),根據風險發生的復合效應、鏈式效應、漣漪效應以及蝴蝶效應和風險治理過程中的制度性風險制定治理韌性指標體系(治理維度);注意複雜生態、社會、經濟和基礎設施網絡、治理組織的結構韌性(對應恢復力)和功能韌性(對應免疫力)變化,建立韌性評價系統並監測城市韌性演變。

  提升超大城市基礎設施韌性。充分認識基礎設施是超大城市複雜系統穩定運行的重要載體,全面掌握超大城市越來越複雜的基礎設施類型,補齊基礎設施韌性建設短板,將韌性理念貫穿廣州城市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運維的全過程;繼續全域推進海綿城市、氣候適應性城市建設,提升綠色基礎設施韌性,打造城市綠色生態網絡;結合廣州超大城市多維風險監測預警平台系統,大力部署智能終端、分布式新型基礎設施,融合芯片和傳感器材料技術發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管網、智能基礎公共設施等,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間耦合,形成全息感知、多維重構、數據分析的統一智慧基礎設施韌性數據平台。

  全域推進超大城市社區韌性。以社區為城市韌性治理體系的細胞單元,加快黨建引領建設基層治理,形成家庭及社區居委、村委、業委、物業、公共和商業服務多元參與的社區韌性共同體;加強應急資源的社區化配置與市場化配置,實現生產端、生活端和治理端鏈接社區全覆蓋,建立社區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減災防險重點社區,打造一批韌性示範社區,逐步全域推進超大城市韌性社區建設;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打造差異化韌性社區,形成特色韌性社區、街區、片區、組團、項目,提升社區文化韌性;加強社區細胞鏈接建設,打造城市社區韌性網絡,結合社工+、村居議事廳、鄰里組織、社交網絡建設等,強化社區網絡韌性。

  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韌性。將韌性城市戰略融入廣州城市規劃體系,強化城市韌性治理在超大城市國土空間規劃中的約束作用;逐步完善城市韌性治理工作體系,推進居(村)委+社區+街鎮+區縣四級協同聯動的自下而上的網格化治理,結合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系統性構建的多專業、多部門協同的城市管理,形成全方位聯動的韌性治理體系;將城市發展目標與共同富裕目標融合,加大公共領域的社會政策支持力度並向城市中低收入群體、城中村傾斜,積極提升社會韌性;充分認識技術進步導致制度變遷帶來的制度韌性轉換,統籌智慧城市形成智慧治理韌性。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周曉芳(華南師範大學旅遊管理學院副教授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