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駛入快車道
http://www.crntt.hk   2023-02-27 09:14:17
  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新型基礎設施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圍繞強化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布局建設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型基礎設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系統集成,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深入研討。

  主持人

  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新基建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主持人:相較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在何處,我國整體發展情況如何?

  李富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近年來,以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受到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作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基建從創造未來社會前瞻性需求的高度引領高技術及相關產業發展,並進一步推動數字時代成為現實。

  新基建不像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修路造橋蓋房大興土木,很多時候城市裡的新基建不易被覺察,但卻能享受到它帶來的種種便利。傳統基礎設施主要功能是支撐人流物流交互,而新型基礎設施的關鍵功能則是支撐數據要素的感知、傳輸、存儲、運算,以數據流引領技術流、資金流、物料流,為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和融合創新提供基礎支撐。從全球來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不確定性增加,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推出了類似的“新型基礎設施”概念和長期發展計劃。例如,2020年3月10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新工業戰略》,制定了歐洲在成為全球數字領導者的同時保持其技術和數字主權的目標。新基建成為主要發達國家拉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新基建對穩增長、促創新、惠民生、補短板、調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從國家戰略層面布局新基建,完善頂層設計。“十四五”規劃綱要將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放在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工作的重要位置;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建設信息網絡基礎設施;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各地結合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對新基建布局開展統籌謀劃。2020年5月,上海市提出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融入城市生產生活,使新型基礎設施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市高效治理的重要支撐;2021年9月,四川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2021年9月,貴州省提出算力樞紐節點創建、新型網絡基礎設施部署等新基建7項重大措施。新基建深入推進,成為各地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

  總體來看,2018年以來,我國對新基建開展了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廣泛的實踐探索,已從最初祗有概念性的局部示範階段上升到有明確實施路徑的全面發展階段。目前,新基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呈現如下時代特徵和典型特點。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2022年底,我國累計建成並開通5G基站231.2萬個,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到16.4個,比上年末提高6.3個。隨著網絡技術、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與應用不斷成熟,移動通信網絡服務逐漸轉向以端到端網絡高速率、低時延、高可靠和大連接能力為特徵的三大場景化行業應用拓展,一體化服務能力不斷完善,定制化能力不斷提升。

  二是運算能力和數據服務發展勢頭迅猛。截至2022年6月底,我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服務器規模約2000萬台,算力總規模超過150EFlops(每秒15000京次浮點運算次數),排名全球第二。隨著我國持續在各地區、各行業推進數字化轉型,產業協同不斷深化,算力基礎設施、算力平台、算力服務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算力產業生態初步形成。與此同時,我國全力打造國家算力網絡體系,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的推進,東西部之間不斷完善跨區域算力調度、區域內算力協同、多雲協同算力聯通調度。工信部數據顯示,數據中心、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2022年共完成業務收入3072億元,比上年增長32.4%,在電信業務收入中占比由上年的16.1%提升至19.4%。

  三是推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新基建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在賦能生產、生活、治理方式和服務模式數智化轉變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服務經濟、體驗經濟等新經濟成為驅動增長的重要力量。隨著新基建加速,數字生態會越來越多,應用價值會越來越高,從而激發更多經濟活力,釋放更多消費需求。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45.5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四是各類投融資主體積極參與。新基建項目普遍具有前期投資規模大、投資回收周期長等特點,為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我國創新推出金融工具等重要融資途徑,補充了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在內的重大項目資本金。截至2022年11月底,兩批共7399億元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主要用於支持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項目建設。同時,《關於支持中央企業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的通知》提出,支持中央企業開展基礎設施REITs試點,重點支持交通、能源、水利、生態環保及5G、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發行REITs。市場主體積極參與新基建,近70家中央企業超過700戶子企業在新基建領域加大布局,“十四五”期間規劃投資項目1300多個。目前,我國正面向重點區域和行業積極推動示範應用,從而形成新基建持續投入和創新迭代的良性循環。

  未來,以數據為重要生產要素構建新型基礎設施,可以重構原有生產方式與生產關係,培育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隨著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充分發揮前沿布局牽引作用,將釋放更多經濟動力和消費需求,對實體經濟產生全方位帶動作用。

  信息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

  主持人: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萬勁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信息基礎設施是新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包括以5G/6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數據賦能作用和創新驅動乘數效應凸顯。

  一是信息通信網絡建設規模全球領先。隨著“寬帶中國”戰略深入實施,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截至2022年底,光纜線路總長度達5958萬公里,比上年末淨增477萬公里,網絡運力不斷增強;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 PON端口數達1523萬個,比上年末淨增737.1萬個,全國共110個城市達到千兆城市建設標準。下一代互聯網技術正加快應用,網絡規模和應用水平全球領先,網絡基礎設施全面向IPv6演進升級,目前IPv6活躍用戶數達6.97億。

  二是算力基礎設施加速發展。“東數西算”工程加快實施,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8個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啟動建設,2022年新開工數據中心項目近70個,新建數據中心規模約150萬標準機架。截至2022年底,基礎電信企業為公眾提供服務的數據中心機架數達81.8萬個,比上年末淨增8.4萬個,其中中西部地區機架數占比達21.9%,數據中心過度集中在東部的局面有所改善。基礎電信企業自用數據中心機架數比上年末淨增16萬個,網絡、連接、算力、數據、安全等融合服務能力增強,為提供高質量新型數字化服務奠定基礎。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系初步建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衛星遙感系統已形成全球觀測能力。

  三是信息通信服務能力大幅提升。我國移動通信實現了從“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領”的跨越,6G領域的願景需求研究、關鍵技術研發、國際交流合作加快。互聯網普及率從2012年42.1%提高到2022年6月74.4%,網民規模達10.51億。2022年全國電話用戶總數達18.63億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總數16.83億戶,普及率為119.2部/百人,5G移動電話用戶達5.61億戶。面向中小企業連續4年推進寬帶和專線降費,讓利超過7000億元。相比2012年,寬帶網絡平均下載速率提高近40倍,移動網絡單位流量平均資費降幅超95%。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信息通信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以及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當前系統化、國際性工業互聯網平台空缺,雲計算基礎設施及應用場景仍處於培育期,應用場景相對不足;新一代信息技術處在不斷更新和優化調整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管理和維護成本較高,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不高;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產業的潛在高附加值難以激發,先進製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的叠加效應和乘數效應大打折扣。

  未來,前瞻布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構建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擴大信息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持續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一是適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綠色智能的國家樞紐節點和數據中心集群,完善國家數據要素基礎設施。加快千兆光網建設,新設一批國際通信出入口,全面推進IPv6商用部署。建設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台,以低成本算力服務中小企業發展。建設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和國際共享基礎設施,推進北斗產業化重大工程,構建民商統籌、集約高效的衛星遙感系統,助推衛星互聯網和空間信息產業發展。

  二是加大投資支持力度。充分發揮中央投資引導帶動作用,用好中長期貸款、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增強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放寬准入門檻,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吸引民營資本、境外資本參與新基建運營。加大對中西部地區信息網絡建設投入,支持中小城市網絡升級和雲計算設施建設,補齊短板。
  三是加快信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依托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數字創新生態和開源社區,加強數字技術創新,牢牢把握數字經濟發展主動權。完善國家算力網絡布局,打造分布式國家數據中心集群。穩妥推進國家民用空間、5G/6G和光纖網絡等建設,推動空間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入基礎設施,培育面向重點區域和行業的應用場景,統籌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加強新興技術前瞻性立法,探索和完善新興技術研發及應用的倫理規範和標準體系。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