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遇到問題、難題很正常,我們要主動承擔起解難題的重任”
2019年,為了幫助村民增收致富,達瑪溝鄉引進了一個飛鵝養殖項目。農戶養殖,企業保底收購,本是件雙贏的好事。誰承想,當地農戶第一次養飛鵝,不懂技術,無從下手,乾脆完全放養。
企業收購時,一看飛鵝,大跌眼鏡。“說好的一只養到2公斤以上,這才1公斤,我們不收了。”企業代表搖搖頭,開著空車回去了。
沒辦法,鄉裡只能將這批飛鵝屠宰清理包裝好,放進冷庫冷藏起來。“鄉裡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找到銷路。也曾發動幹部認購,但也是杯水車薪。”劉振興說,“如果長期冷凍,鵝肉品質降低,就更難賣了。”
留給大家的時間,不到半年。
打遍了所有可能出貨的電話,找遍了想到的所有路子,3個多月後,劉振興終於打聽到,天津市薊州區綠色食品集團2020年有300萬元的消費扶貧計劃。
上門一陣“推銷”,對方很感興趣:“這是稀缺產品,小點我們也要。”劉振興順勢邀請對方到和田地區轉了一圈,來到現場參觀。最終,該公司不僅收購了飛鵝,還對當地的羊肉和蘋果下了長期採購訂單。劉振興心裡懸了3個多月的大石頭終於落下來了。
在民豐縣尼雅鄉任副鄉長的援疆幹部董渤龍,也是剛上任就遇到了難題。
“這都是上好的飼料原料,農戶自己用不完,又一直沒有企業來開發,太浪費了。”尼雅鄉黨委書記趙江波指著一片一望無際的蘆葦地說。
“這片蘆葦地有多大?”董渤龍問。“十幾萬畝。”趙江波回答。董渤龍心裡一驚,頓感時間緊迫、責任沉重。
“早一天引進企業,群眾就早一天增收。”董渤龍迅速聯繫了天津一家企業。經過4次考察,該企業終於在2020年底投入2000萬元,在民豐縣落地了一個飼草加工項目,每年為尼雅鄉托皮村集體及13戶農牧民帶來10萬元的收入,還帶動了30多人的就業。
“發展遇到問題、難題很正常,我們要主動承擔起解難題的重任,盡全力協調項目和資金。”和田地區行署副專員、天津援疆前方指揮部副總指揮方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