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加快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
http://www.crntt.hk   2023-02-23 08:43:24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是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的發展,對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保障國家食物供給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農村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劉長全文章表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有兩層含義。一是拓寬食物供給渠道,提高食物來源結構的多元化水平。除了向耕地和植物動物要食物,還要進一步開發草原森林海洋資源,挖掘微生物和生物工程技術潛力,加強對非常規農業生產空間的開發和利用。二是增加食物供給種類,提高食物產品構成的多元化水平。除了糧食,還要增加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供給,既保障傳統的以口糧為主的糧食安全,也保障肉蛋奶蔬果油糖等非口糧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安全。
  
  文章分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有利於提高中國食物供給安全保障水平。近年來,中國食物供給的總體對外依賴程度趨於上升,在國際市場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食物供給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同時,中國還有很大一部分國土資源的潛力未能得到有效發揮。除了19億畝耕地,中國還有30多億畝森林、4億公頃草原和300萬平方公里海洋,但草原、森林、海洋提供的食物在食物供給總量中的占比依然偏低。將食物來源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將顯著提高中國食物供給潛能,增強國內資源在保障食物供給安全中的作用。另外,近年微生物和合成生物等顛覆性農業技術快速發展,使得對非傳統食物生產方式、非傳統農業生產空間的利用成為可能。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有助於滿足城鄉居民轉變、升級的食物消費需求,優化食物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匹配。城鄉居民食物消費需求加速升級,呈現口糧消費下降、肉蛋奶果蔬等非口糧食物消費快速剛性增長的多元化變動趨勢。然而,當前中國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速度仍滯後於食物需求結構轉變速度,導致食物供需偏離、過剩與短缺並存的結構性失衡,已成為影響食物供給安全和資源配置效率的主要矛盾。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就要順應食物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變化新要求,優化資源配置和食物生產結構,既保障傳統的以口糧為主的糧食安全,也保障肉蛋奶蔬果油糖等非口糧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安全。
  
  文章指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以資源條件為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和科技支撐作用。在承認糧食以外其他食物生產重要性的基礎上,按照資源條件和優勢做到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扭轉片面強調糧食增產導致的資源錯配及相應的效率損失與環境風險。按照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要求,構建現代食物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通過提升食物供需在空間上的匹配減少食物大規模、長距離運輸,以及由此帶來的成本和損耗,促進食物產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確保食物供給的可持續性。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還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盡快補齊各類食物在生產上的技術短板,提高全產業鏈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強對生物資源與生物技術的開發利用,促進品種、農藝與農機的協同創新,通過科技進步破解水土資源不足、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趨緊等約束。
  
  當前,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需要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優化糧飼結構,提高飼料糧供給保障水平。保障飼料糧供給是提高肉蛋奶等畜產品供給能力的基礎,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應有之義。但是,長期以來,中國飼料糧播種面積占比大幅低於動物源營養在食物消費中的占比,而飼料糧短缺與口糧有餘並存,更成為當前農業的主要結構問題,導致飼料糧進口和價格攀升,同時驅動口糧品種飼用消費比例提高。口糧品種從食用消費向飼用消費轉化,飼料糧供需緊張關係與口糧品種總消費供需緊張關係之間相互傳導,加劇農業資源錯配。研究表明,在保證口糧絕對安全的基礎上適度調整糧飼結構,將有利於提高食物多元化供給能力。提高飼料糧供給保障水平既要推動糧食生產存量結構優化,也要明確飼料糧在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中的優先性,還要加快提升飼料糧生產條件,強化科技與政策支撐。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