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地處亞歐大陸中心地帶的中亞是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中亞五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總和超過3000億美元,並且有望保持較高速度的增長。世界銀行日前發布《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中亞地區經濟增長將維持在3.9%的水平。不過,該地區經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新冠疫情常態化、烏克蘭危機、世界能源價格波動等均對地區發展產生一定壓力。因此,加強相互對話、擴大區域合作,以應對難以預料的世界經濟波動和地緣政治衝突,逐漸成為中亞地區的廣泛共識。
面臨關鍵機遇
在今年年初舉行的“中亞2030:未來景象”國際專家研討會上,與會專家認為,中亞國家面臨三大關鍵機遇,未來幾年將成為中亞深化區域合作的窗口期。
首先是人口紅利機遇。目前,中亞人口超過7500萬人,近10年來平均每年增加100萬人。同時,中亞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地區之一,平均年齡為27.6歲。其次是順應世界經濟區域化趨勢。全球供應鏈壓力指數自2021年12月份以來一直處於歷史高位,這意味著全球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持續存在,世界經濟出現去全球化或去區域化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中亞地區有機會成為亞歐大陸新的區域貿易中心。此外,該地區交通走廊作用突出。中亞所處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很好地勝任亞歐交通走廊的角色,古絲綢之路上就遍布諸多中亞歷史名城。目前中亞各國正在進行交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改造,研究實施新的大型跨國鐵路項目,以連接歐洲、中東、亞洲市場。
合作領域廣泛
烏茲別克斯坦戰略與跨區域研究所副所長阿克拉姆容·內馬托夫認為,全面發展中亞區域合作,應重點關注以下領域。
第一,提高相互貿易比例。中亞地區相互貿易額僅占各國貿易總額的10%,該指標在歐盟內為63.2%,在東盟內為70%。因此,有必要在中亞地區內運行更為全面的自由貿易體制,抵制官僚作風,支持商品、服務和資本在區域內的跨境流動。
第二,加強中亞產業本地化及進口替代。利用比較優勢和經濟互補性,中亞國家可以生產高質量的產品,以替代來自第三國的昂貴進口產品,甚至打入外國市場。生產本地化和出口多樣化不僅有利於抵禦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衝擊,也有利於提高地區的投資吸引力。
第三,降低運輸成本。數據顯示,由於運輸成本較高,內陸國家GDP增長較沿海國家低1.5%,內陸國家對外貿易額較沿海國家少30%。為有效降低中亞國家相互貿易和對外貿易運輸成本,有必要加快建立中亞國家互聯互通及基礎設施項目區域委員會,以協調地區內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方面的合作,合理規劃運輸網絡、物流中心、過境點的布局,推動運輸領域數字化,提高過境貿易效率。
第四,保障能源安全。由於石油、天然氣價格暴漲,中亞各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能源危機。各國能源系統過度依賴一種資源,導致可再生能源發展緩慢,使中亞地區在冬夏用電高峰期面臨電力系統癱瘓的風險,從而對經濟合作產生負面影響。事實上,哈薩克斯坦盛產石油和煤炭,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擁有大量天然氣,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擁有豐富的水資源。為充分釋放中亞能源潛力,應加強中亞電力協調委員會的作用,在能源領域推行協調性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