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剛剛過去的新春佳節,傳統剪紙、面人、泥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各地春節活動增彩添色。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截至目前,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餘項,成為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內容。讓非遺“活下來”“火起來”,離不開非遺傳承人以及從業者的堅守、傳承和創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年輕人苦學技藝,成為非遺傳承人,他們用雙手和智慧,讓非遺煥發出新光彩。他們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通過獨特的創意與巧思,讓老技藝更加貼近生活。例如,彩陶等“老物件兒”在青年非遺傳承人的設計下,成為大眾喜愛的藝術“潮玩”;非遺創作搭上文創、直播“快車”,在網絡上頻頻“出圈”……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強非遺傳承人群培養。當前,社會各界正積極營造鼓勵非遺等傳統文化創新的良好氛圍,並通過健全非遺人才成長培養機制,讓非遺人才發展有平台有舞台。
做好非遺傳承,任重道遠。如何守住初心、順應時代、敢於創新,讓手工技藝傳承下去並綻放光彩,值得思考和探索。
順應時代,敢於創新。非遺的保護傳承,重在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對於青年非遺傳承人來說,把傳統技藝和新時代的生活審美結合起來,需要做出更多適合當下生活場景的創新。但創新亦要守正,要堅守其本味,不可華而不實。此外,還需要具備“互聯網+”思維,利用新技術新方法提升改造和廣泛傳播傳統技藝,讓其更加貼近生活,從小圈子逐步走向大市場。
執著專注,苦練技藝。非遺之所以珍貴,不僅源於其所傳遞出的歷史厚重感,而且源於精妙的技藝、高超的水平。要掌握甚至精通一門傳統技藝不可能一蹴而就,拼的是日積月累、勤學苦練。須懷有敬畏之心、耐得住寂寞,埋頭虛心學習、苦練過硬本領,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用精湛的技藝傳承非遺之美。
傳承文化,發揚光大。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青年非遺傳承人應該多瞭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好以非遺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積極傳播中國獨特的文化資源,讓非遺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