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擊落飛艇顯美對華政策被國內政治裹挾
http://www.crntt.hk   2023-02-09 17:21:53
  中評社北京2月9日電/網評:擊落飛艇顯美對華政策被國內政治裹挾

  來源:中國網 作者:張志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據美媒報導,2月4日,五角大樓出動戰鬥機,擊落已飄出美國海岸線的中國民用無人飛艇。2月5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奉命代表中國政府就美方武力襲擊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向美國駐華使館負責人提出嚴正交涉。飛艇事件本是偶發的意外事件,但美國保守派卻借機大做文章,渲染中國對美實施“間諜行動”,迫使拜登政府大費周章擊落飛艇,凸顯美國行政當局的對華政策已被國內政治鬥爭所裹挾。近期,中美關係轉圜將更加困難。

  事實上,在本次飛艇事件之初,中美雙方的反應均是理性和克制的。2月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明確表示,該飛艇來自中國,屬民用性質,用於氣象等科研目的;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中方對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表示遺憾;中方將繼續同美方保持溝通,妥善處理這次因不可抗力導致的意外情況。從上述發言看,中方的態度非常明確:該飛艇屬用於科研目的的民用飛行器;飛艇因西風帶影響的不可抗力誤入美國,非主觀故意行為;中方對該事件表示遺憾,並願與美方保持溝通,妥善處理此次意外事件。

  美方起初針對該飛艇的態度也相對理性。有官員稱,該氣球不會構成“軍事或實體威脅”。與中國通過衛星圖像收集的信息相比,美軍方認為“氣球可收集到的信息價值有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針對飛艇事件採訪中情局前反恐官員菲利普·馬德。馬德表示,中國飛艇的安全威脅級別如果用10分衡量的話,頂多2分。上述說法證明在偵察衛星滿天飛情況下,中方沒有必要使用二戰和冷戰時期流行的高空氣球,對美方進行偵察行動。同時,五角大樓的領導人也建議拜登政府不要擊落該氣球,因為造成的碎片可能會傷害到地面上的平民。

  然而,“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中國無人飛艇誤入美國對於美國保守派來說,卻是炒作“中國威脅論”的難得機會。本來部分主流媒體還用“疑似偵察氣球”來指代該飛艇,然而,福克斯新聞等保守派媒體卻直指是中國“間諜氣球”“入侵美國領空”“意在偵查美國位於蒙大拿州的洲際導彈運營基地”。美國國會的共和黨人更是發現,這是讓拜登總統難堪的好時機,不斷通過社交媒體發聲,鼓吹“對華強硬”,要求軍方“擊落”中國飛艇。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不僅第一時間要求拜登政府向參眾兩院情報委員會委員報告相關情況,還直接在推特上施壓。共和黨籍的眾議院外委會主席麥考爾,也在一份聲明中,呼籲拜登政府“盡快將氣球移除”。此外,共和黨人還計劃在2月8日拜登發表國情咨文演講前一天,在眾議院通過決議案,譴責拜登政府在處理“間諜氣球”問題上行動遲緩。

  拜登政府顯然感受到來自共和黨的強大壓力,在一系列外交反應後,最終作出“擊落飛艇”的決定。然而,“擊落飛艇”的決定,即便在美國人看來也是匪夷所思的。此前接受CNN採訪的中情局前反恐官員馬德也認為,美國政府對該事件的處理,充分顯示出行政當局與國會的無能。

  還有人質疑,如果拜登政府認為飛艇“損害美國國家安全”,那為什麼不在1月底飛艇進入美國領空前將其擊落?如果正如美國軍方所言,飛艇所能收集的信息“價值有限”,那為何最終又要把它擊落,尤其是在飛艇已經飛離美國海岸線時?由此看來,擊落的決定,更像是民主黨政府面對共和黨壓力進行的一次“任性表演”,而且是“動用最先進戰機和可靠導彈擊落中國氣球”的高調“表演”。

  美方的行動招致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的強烈譴責。2月5日,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指出:“美方執意動用武力,明顯反應過度,嚴重違反國際慣例。中方將堅決維護有關企業的正當權益,同時保留作出進一步必要反應的權利。”同日,中國國防部對美國襲擊中國民用無人飛艇表示抗議,稱這是“明顯的過度反應”,並表示“保留使用必要手段處置類似情況的權利”。

  令人深思的是,50多年前正是“小球推動大球”,中美“乒乓外交”使兩國間的堅冰被打破,雙方能夠擱置意識形態、政治與社會制度差異而恢復正常外交關係。50多年後的今天,同樣是一個白色的巨大氣球,卻讓兩國心生嫌隙,究其根源,則是雙方之間互信的缺失。而在這個問題上,美方從特朗普政府時期開啟、拜登政府延續的對華強硬政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只要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繼續受到美國國內兩黨政治鬥爭的裹挾,兩國關係的轉圜就很難實現。正如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月6日所言,此次飛艇誤入美國領空完全是意外偶發事件,但考驗的是美方對穩定和改善中美關係的誠意和處理危機的方式。中方始終按照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看待和發展中美關係,也希望美方能夠相向而行,妥善管控分歧,避免誤解誤判,破壞彼此互信。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