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除了吃菜,還有很多對幸福生活頂禮膜拜的儀式。比如歲朝清供。歲朝,一歲之始,為了慶賀這個日子,古代的士子文人會將金石、書畫、文玩等清雅物品置於案幾上,晴窗坐對賞心悅目的器物,確實是過年一大樂事。不會做菜的我,卻一向有這種小巧的心思,沒有古董文玩,就到屋後撿幾塊掉下來的雕花的瓦當放在書桌上,因為上面有苔蘚,古意蒼蒼,暗藏著生命的活力。
大概是北宋開始有了歲朝圖。一開始,宋徽宗畫《芙蓉錦雞圖》,只是把冬天看不到的花卉禽鳥描繪出來,烘托過年的氣氛。慢慢地,各種年俗和寓意都被加入歲朝圖,畫面風格也多種多樣,甚至可以很潑辣。比如畫上鐘馗,明憲宗朱見深的《歲朝佳兆圖》中就有手持如意的鐘馗,正盯著向他飛過來的蝙蝠。這是“福在眼前”的意思,而旁邊的小鬼還端著一盆柏樹枝和柿子,寓意百事如意。我最喜歡的是清人金農的《歲朝圖》,瓶中一枝梅花、幾片天竹葉,籃中有柿子、香櫞等,畫面不僅充滿塵世的清歡,也有著民間的祈願,而且除了這些美好的物事,沒有背景或其他襯托,就像現在手機的摳圖功能一樣,把雜物都摳出來扔掉了。
乾隆皇帝的《開韶》也很好,鬆竹梅、冰裂紋花瓶、水仙、靈芝和水紅蘿蔔濟濟一堂,這些花樹、蔬果和器物自然各有象徵,“開韶”二字更是意味著開啟美好的年歲。據說乾隆皇帝不僅每年春節都親自繪《歲朝圖》,還要在畫中題詩,並且給這些賀新歲的詩起了一個特別好的名字——“春帖子”,內容都是“吉語斐屏勝,仙芬噴盎梅”“萬象一時新,濡毫慶早春”之類的吉祥慶賀之語。
當然也會有意氣消沉的“春帖子”。唐代詩人李諒過年時曾寫詩寄給好朋友白居易和元稹:“首開三百六旬日,新知四十九年非。”起頭就讓我心裡一涼,我好像也是這個年紀了呢,元稹的回復“去日漸加餘日少,賀人雖鬧故人稀”同樣有點消沉了,而白居易雖然勸李諒“莫嗟一日日催人,且貴一年年入手”,但其實自己情緒也不高。所以這過年詩,還是要看樂觀之人寫的。比如劉禹錫,哪怕年事已高、被貶謫離鄉,還是保持著一份通達:“漸入有年數,喜逢新歲來。震方天籟動,寅位帝車回。”帶出來的氛圍很不一樣。或是李白的“律回春漸,新元肇啟,煙火照夜白”,這永遠的熱血老男孩有一顆赤子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