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2日電/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體系現代化關係到國民經濟現代化水平,沒有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經濟現代化就無從談起。中國正處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讓供給和需求在更高水平實現動態平衡。實現這一目標,既要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又要投入只爭朝夕的發展熱情,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下瞬息萬變的機遇,立足中國生產力發展水平,蹄疾步穩推進。
經濟日報發表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產業室主任、研究員魏琪嘉文章表示,在我們這樣一個大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必然舉措。回顧歷史,環望世界,現代化強國都是在產業發展領域占據先機,從而支撐經濟高水平運行。歷史上一些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雖然走過“脫實向虛”的彎路,但在及時發現問題後,都紛紛把發展重點牢牢錨定在實體經濟上。從這個意義看,我們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要保持經濟競爭力,必須有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才能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文章分析,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尋找怎樣的路徑?這是一個時代之問,必須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去回答。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但同時各類產業發展所處階段、水平又有所不同;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但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的應用場景還有待進一步豐富;一些傳統產業具有領先地位,但也面臨著加快補齊短板等重要任務;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但仍有難題需要突破。不論面對怎樣的產業現狀,滿足14億多人口的多元化生產生活需要,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發展特點、資源禀賦條件相匹配,始終是我們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具體來看,要在鞏固、提升、融合、創新方面加大力度,把做強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轉化為有利於加快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舉措。鞏固,就是要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不管經濟發展到什麼階段,實體經濟都是確保發展和安全並舉的關鍵力量。要把產業組織政策、技術政策、布局政策等聚焦到實體經濟上來,使其能更好地吸引優質要素。
提升,就是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要同步並舉。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具備量大面廣的特點,經過持續轉型升級,未來將會有更多傳統產業成為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集群式發展,借助“技術紅利”帶來的發展動力,有望孕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融合,就是要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服務業和製造業的有機融合,對提升整個產業在價值鏈中的位勢具有關鍵意義,比如發展現代農業,確保糧食安全,需要現代服務業對農業生產的全流程進行輔助與促進。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背景下,應在數據治理方面加大政策供給力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創新,就是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始終把創新作為關鍵。進一步突出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創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具體實踐中持之以恒加以實現。
文章指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也離不開產業政策的支持。科學合理運用產業政策,優化產業政策實施方式,是大國產業建設實踐的共性規律。堅持產業政策對所有市場主體的普惠性,是決定政策效果的關鍵。要在產業政策制定過程中強化評估和反饋,與動態變化的市場形勢、產業發展規律相適應,與競爭政策相協同,與宏觀政策相協調,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