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要求,其中包括“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這也是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一個重點。為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在高度重視國內大循環的同時,應多措並舉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重要作用
經濟日報發表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財經大學廣東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曉鳳文章表示,高質量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能夠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有利於推動創新發展。目前,中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但一些領域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有利於學習、借鑒、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有利於推動協調發展。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能夠實現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優化配置,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厚植發展優勢,加快補齊短板,進而實現中國產業、地區等不同維度的協調發展。
有利於推動綠色發展。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將會進一步推動中國發展壯大數字貿易、進出口無污染低耗能產品,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邁上新台階,並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幫助。
有利於推動開放發展。提高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意味著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的水平越來越高,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上形成良性循環,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既能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新的空間,也能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有利於推動共享發展。隨著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提高,“買全球賣全球”更加暢通無阻,企業的商品和要素流動加快、經濟效益快速提升,居民可以享受全球物美價廉的商品和服務,使各地、各企業實現共贏和共享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多重優勢
文章分析,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中國已經擁有了空間廣闊的國內國際市場、韌性較強的產業鏈供應鏈,物質基礎雄厚,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一是大範圍寬領域的開放優勢。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連續保持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服務貿易穩居全球第二,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為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