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城鄉融合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http://www.crntt.hk   2022-12-15 09:19:10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誌,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為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指明了方向。對於我國來說,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新時代新征程,必須高質量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
  
  深刻認識內在邏輯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看,工農城鄉關係是基本的經濟社會關係,是世界上任何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無法迴避的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認識和把握工農城鄉關係的發展邏輯和基本規律,提出要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從理論維度看,我們說的城鄉融合是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融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融合發展具有世界各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共同特徵。在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革發展推動城市和鄉村的功能、地位發生動態變化,工農城鄉關係隨之不斷調整。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融合發展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目前,我國仍有5億多人口居住在農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不是一件輕輕鬆鬆的事情。可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融合發展,需在遵循城鄉關係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
  
  從歷史維度看,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對一國的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性意義。城鄉關係是影響一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在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國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調整發展思路,力圖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持續探索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鄉發展政策經歷了“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的演進過程,體現了黨中央對城鄉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我國國情農情的科學精準把握,實現了從城鄉統籌向城鄉融合發展的轉變,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從實踐維度看,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重要途徑。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長期以來,城鄉發展差距較大是更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制約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積極調整工農關係、城鄉關係,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藩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就“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這些都為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指明了方向。
  
  科學研判發展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後15年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需科學研判未來城鄉關係發展的重大結構性、趨勢性變化。
  
  從人口結構看,鄉村人口占比將持續下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等力量叠加推動下,鄉村地域系統與城鎮地域系統之間的物質流、信息流持續交換,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加速轉移。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比2012年末提高11.62個百分點。同時,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減少,農村地區老齡化問題將會凸顯。未來我國農村人口方面的變化將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等形成挑戰。對此,需充分考慮城鄉人口結構變化趨勢,統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均衡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