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東南網) |
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電/據福建日報報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佘族花鬥笠是佘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霞浦縣崇儒佘族鄉上水村村民編織的佘族花鬥笠,以其歷史悠久、做工精細、設計考究、美觀大方,居閩東佘族竹編工藝之最。
今年國慶節期間,許多人慕名前往霞浦縣崇儒佘族鄉上水村,體驗原汁原味的佘風佘韵,這著實讓吳孫存“火”了一把。在他的手上,一根根竹篾搖身一變,成為精美的佘族花鬥笠。
從霞浦縣城出發,一路向山而行,不多時便來到上水村。這裡海拔350多米,山谷幽深,十分適宜竹子的生長。居住在此的佘民們憑借著智慧和巧手,開發出了眾多竹製品。其中,佘族花鬥笠以其歷史悠久、做工精細、設計考究、美觀大方,獨居閩東佘族竹編工藝之最,歷經百年傳承的花鬥笠編織技藝也賦予了此地濃厚的佘族文化底蘊。
在漫山蒼翠欲滴的竹林裡,吳孫存總能一眼就看出每根竹子的生長狀態。而這,也是編織花鬥笠的第一道工序——選竹。選好竹子,接著破篾、編織、裝飾……從選材到製作,歷經30多道工序,歷時約一周,純手工製作的花鬥笠才能呈現在眼前。
吳孫存專業製作花鬥笠已有18年。據他介紹,佘族花鬥笠起源於佘族三公主的傳說,亦稱“花笠”,過去主要作為佘族婦女外出勞作、趕集或走親訪友時遮陽避雨的用具,後來則多用作飾品及佘族姑娘的陪嫁品之一。花鬥笠因其獨具民族特色的編織手法,在佘族燦爛的民間藝術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水村曾成立花鬥笠生產合作社,產品主要銷往閩浙一帶的佘族聚居區。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村裡的老手藝人陸續辭世,花鬥笠製作技藝面臨失傳。
2002年,吳孫存與師兄蘭壽其向村中的蘭興佺老師傅拜師學藝,之後磨煉了整整兩年,才學會獨立製作一頂完整的花鬥笠。師兄弟倆也成為彼此的良師益友,時常相伴於吳孫存家中邊做鬥笠邊話家常。在不懈努力下,他們一同入選佘族鬥笠製作技藝寧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拯救了這項瀕臨失傳、工藝複雜的傳統文化。
“佘族花鬥笠的特色在於花色斑斕,為了使鬥笠具有更強的裝飾性,手藝人會在鬥笠坯的基礎上,以水藤系頂,各色珠子、綢帶裝飾,形成獨具特色的美感。”吳孫存說。花鬥笠的精妙之處就在於“花”,整個鬥笠以五彩九重細篾編織而成,其除外表艶麗奪目外,還會在兩層鬥笠間嵌入“虎牙”“雲頭”“燕嘴”三種特有的佘族文化圖騰,寄托著對佘族女子最美好的祝願。
看吳孫存製作花鬥笠,不失為一種享受:原色篾條為主,染色篾條點綴,雙手靈活地游走於竹篾間反復挑、壓,其技藝之精湛絕非一日之功,縱橫交錯中編織出的是手藝人的耐心與熱愛。柔軟的篾條依然有著屬於竹的堅韌,正如手藝人對竹編技藝的堅守。
竹編製品透露出的古朴韵味,已成為上水村人關於故鄉最美的記憶,以竹為生、以篾為趣,這項指尖上的非遺技藝在一絲一縷間鐫刻著時光的藝術、凝結著佘族人民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