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核心黨員規模的下降相比,復興黨面臨的更大挑戰,是重塑該黨的整體架構,尤其是在地方層面的扎根問題。
無論是最初的“前進!”運動,還是後來的共和國前進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個具有鮮明扁平化特徵的組織,馬克龍當初登高一呼所激發的政治動能,遮蔽了組織上的孱弱。許多媒體和學者都指出,從“前進!”運動創立開始,它就帶有強烈的“運動”而非“政黨”的色彩,在這一點上,它倒也並非獨創,和此前法國的極左派政黨“不屈的法蘭西”(LFI)、意大利的民粹派政黨“五星運動”(M5S)以及西班牙的民粹政黨“我們能”(Podemos)頗為相似,都利用了選民對建制派政黨的失望心態,只是沒有走上述政黨的民粹派路線。
在執政五年之後,這種政治動能已經逐漸衰竭,而共和國前進黨卻仍然是一個基層組織薄弱的政治實體,既難以將來自巴黎的意圖通過黨組織形式層層貫徹下去,也難以將民間的種種不滿情緒通過制度化途徑反饋到巴黎。和自己的領袖一樣,整個黨都被批評為“不接地氣”(hors sol)。在2017年總統大選獲勝後,2020年市鎮選舉和2021年的大區選舉中,共和國前進黨傾力出擊,卻都遭受嚴重挫敗,事實上早就為此敲響了警鐘。
這種困境,不僅政治對手(尤其擅長基層動員的左派)看在眼里,例如《解放報》譏諷稱,在馬克龍的第一個五年任期里,共和國前進黨就是一個“空殼”;黨內高層也感覺到不安,黨內實力派人物、內政部長達馬南(Gérald Darmanin)承認,“我們需要一個大眾型政黨。就眼下而言,復興黨只不過是有幾個幹部的布爾喬亞政黨”。
意識到這一缺陷後,新成立的復興黨試圖向更體系化、垂直化、科層化的方向發展,總書記瑟茹爾內(Stéphane Séjourné)上任後對媒體表態時,尤其強調地方扎根問題。作為亡羊補牢手段,他表示隨後將從劃撥預算、建立黨部辦公室開始,逐步創立各地黨部和委員會,為將來的各項選舉進行動員;而首次大考便是2026年的市鎮選舉,他號召各地的黨工盡早動員起來,為本地的競選做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