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反輻射導彈目前究竟發展到了何種階段?今後會朝哪些方面發展?請看今日解讀。
擅長“順藤摸瓜”
網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最高端的獵手經常以獵物的形式出現。反輻射導彈正是這樣的一種存在——先是以“獵物”的身份被雷達捕獲,隨即變身為“獵手”,向雷達發起攻擊。
反輻射導彈又名反雷達導彈。顧名思義,它就是為了反制雷達而生。
雷達以擅長運用電磁波為立身之本。反制雷達,自然也要在電磁波上“做文章”。
使用電子幹擾設備對雷達進行電磁壓制,被稱作“軟殺傷”。不過,這種方式只“管得了一時”,管不了長久。如果相關技術不過關,還會殃及己方電子設備。
用反輻射導彈實施打擊,則屬於“硬摧毀”。一旦命中,它輕則會對雷達天綫造成永久性破壞,重則會讓目標雷達系統長時間癱瘓。
和一些裝有主動雷達導引頭的導彈實施攻擊時需要“打著燈籠去找”不同,反輻射導彈飛向目標的過程帶有“借力打力”意味。它擅長“順藤摸瓜”,具體來說,就是在戰場迷霧中,邊嗅探雷達所發射的電磁波,邊朝著電磁波源頭飛奔,最終實現精准“獵殺”。
在氣動外形設計、控制艙、戰鬥部、動力艙、通信裝置等方面,反輻射導彈與其他導彈的架構類似。對電磁波進行“溯源”的獨特本領,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有著不一樣的導引頭。
擁有被動雷達導引頭,是反輻射導彈的主要特征。借助這類導引頭,它能在自身不發射電磁波的情況下,實現對目標雷達所發射電磁波的獲取和比對,進而“視情”發起攻擊。 |